第4部分(第3/4 頁)
事,都說比我早期哭著喊著把寶貝賣給香港親戚的事兒還要“糗”,他們說這叫“割貓尾巴拌貓食兒”,或者是“拿發麵餅卷著自己的手指頭吃——冒充漢堡”。“漢堡”——“漢飽”?說這些話的人,他們丫是“飽漢子不知餓漢子飢”!要不我怎麼說這叫“夢碎有痕,痛我半生”呢?好在過去快二十年了。
今年是我那個瓷片博物館成立八年整,我兒子也早都上高中了,興許是吹噓過他有個專門收藏古代瓷器碎片還開了個“博物館”的爹,於是暑期我兒子就帶著一幫小小子到我那兒“參觀”。有幾個孩子據說是特“崇拜”我兒子他爹,就問兒子他爹:叔叔呀,您真有本事,能開博物館!您怎麼會有這麼大的學問?
兒子他爹就語重心長地說:記住嘍孩子們,知識就是力量!但是這“知識”可未必都是書本上才有的呀?在走道的時候不經心腳底下讓“哥們兒弟兄”給“使個絆兒”什麼的,保不齊就得摔個跟頭。但也不礙事兒,爬起來拍打拍打,爭取下回別再被同一個人給算計了,這也叫“學問”。
孩子們天真地、不解地看著我,我說:不急,慢慢兒“學”(音xiáo)吧,早著呢,寶貝兒……
我尋思——我這不是在“教壞”吧?
本章提示:宣德皇帝與“宣德瓷器”
民間常說的“宣德皇帝”,即明宣宗朱瞻基(1398年—1435年),仁宗朱高熾長子,仁宗死後繼位,在位10年。
明宣宗朱瞻基出生於洪武三十一年,據說在朱瞻基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皇祖當時還是燕王的朱棣曾經做了一個夢,他夢見太祖皇帝將一個大玉圭賜給了他,大圭上鐫刻著“傳之子孫,永世其昌”八個大字。在古時候,大號兒的玉圭象徵著權力,朱元璋將大玉圭賜給他,正說明要將江山送給他。朱棣醒來以後正在回憶夢中的情景,忽然有人報告說孫子朱瞻基降生了。朱棣馬上意識到“夢”中的情景正映證在了孫子的身上。他馬上跑去看孫子,只見小瞻基長得非常像自己,而且臉上一團英氣,朱棣看後非常高興,這件事對朱棣下決心發動靖難也有很大的作用。
朱瞻基於公元1411年被明成祖朱棣立為皇太孫,親自挑選當時的著名文臣擔任朱瞻基的老師,並多次指示:皇孫是個可造之才,你們一定要盡心竭力。同時朱棣也不忘親自教導,永樂中期以後的遠征漠北,朱棣總是將朱瞻基帶在身邊,讓他了解如何帶兵打仗,鍛鍊他的勇氣,這對後來朱瞻基的親征有非常大的幫助。每次遠征歸來經過農戶家,朱棣都要帶朱瞻基到農家看看,讓皇孫瞭解農家的艱辛,讓他以後做一位愛民的好皇帝。朱棣對朱瞻基的精心教導對朱瞻基以後成為著名的守成之君,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文中提到宣宗朝的廢后風波,歷史上確有其事,也是宣宗的一個錯誤,但是瑕不掩瑜,宣德皇帝朱瞻基可算是一位稱職的皇帝,他對明王朝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他被史家稱為“太平天子”、歷史上著名的“守成之君”,這些稱號對於宣宗來講都並不誇張。所以不論是收藏領域還是其他什麼藝術領域,人們總對“宣德皇帝”津津樂道著,當然被“演繹”出來的“物件”和“事件”就多了去啦。
公元1435年正月,朱瞻基染上不明之症,病危之時命左右起草遺詔,由太子繼位,所有軍國大事均須稟告太后方能決定。不久死於乾清宮。一代明主就這樣撒手人寰,終年三十八歲。他的英年早逝怎能不令人慨嘆?!朱瞻基死後,諡號憲天崇道英明神聖欽文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廟號宣宗。葬北京昌平十三陵中的景陵。
明代景德鎮御窯廠燒造的宣德瓷器,其中以青花瓷器為主,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以古樸典雅的造型,晶瑩豔麗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紋飾而聞名於世,與明代其他各朝的青花瓷器相比,其燒製技術達到了最高峰,成為我國瓷器名品之一。其成就被頌為“開一代未有之奇”,《景德鎮陶錄》評價宣德瓷器:“諸料悉精,青花最貴。”
宣德青花瓷在燒造數量上也是空前的。據《大明會典》記載,宣德八年(1433年),朝廷一次就下達了要景德鎮燒造龍鳳瓷器4435件的任務,其中青花瓷佔大多數,由此可見其燒造規模、數量之大,產品不僅供宮先廷之需,而且也作為商品大量行銷海外,以及作為對國外入貢者的答贈物品,成為東西文化交流的見證。
明宣德皇帝朱瞻基和王皇后對藝術品具有濃厚的興趣,宣德本人在詩、書、畫及遊藝等方面有很高的藝術才能(要不怎麼會有“擲骰子游戲之說”),能詩善畫很大程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