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部分(第3/4 頁)
然後在若干年後,告訴她的孩子,她曾在整個大燕朝最高貴的皇宮裡,見過什麼人、遇過什麼新鮮事……
沒有機會了。
家人,見不到了。她上一次見到他們,還是四年前的春節,掌事宮女放她們回家過節,那是她最後一次拿壓歲錢,在父母面前行大禮拜年。
爆竹、春聯、登門互道賀的親友,那天的一切都還歷歷在目。
都該……結束了吧。
她看到眼前的硃紅宮門猛地開啟,一片刺目的光芒。
大燕朝永昭年間嬪妃玉牒載:愉貴姬胡氏夕冉,永昭四年大寒夜薨,追封從一品妃位,“愉”字為諡,厚葬妃陵
作者有話要說:今晚六點的正文更新照常哦別忘了看~~~~~~~~~~~~~~~~~~~~~~~
正文 075。冤魂
一個突然而至的死訊;仿若秋晨的一場霜般迅速佔據了人們的視線卻無人在意。
庶人紀思菱死了,暴斃冷宮。據說被宮人發現的時候;身子早已僵了。
沒有人在意她的死因。一個冷宮庶人;實在不值得眾人多費神;哪怕她曾貴為一宮之主,哪怕她是受帝太后詔入宮的和貴嬪。
也是她咎由自取;若她待人寬和些;大概至少還會有從前侍奉過的宮人肯為她哭兩聲吧?
就連那定下她最終歸宿的聖旨;也沒能掀起太大議論,下旨之人也沒費什麼心思;聽完宦官的稟報,極快地就做了決定:“念其家中有功;賜以正七品令儀禮葬。”
正七品;令儀。沒有諡號。
我記得當年受太后詔入宮的這幾位嬪妃,但凡有封號的,都是兩位太后親自定的。譬如帝太后給莊聆挑了“靜”字,皇太后便賜了馨貴嬪“竫”字。紀思菱的“和”字是怎麼來的來著?
哦,似乎是因為她父親任著大理寺卿,掌刑獄案典,帝太后言道:“刑獄之事,雖難免傷及人命,然畢竟是為大燕安泰不得不為。望你家中和睦、日子和順,莫遭小人記恨,亦莫為諸多惡事煩亂。”
這祝願她家中和美的封號,卻沒能讓她在宮中和平,她最後也沒能帶走這個字。
宮裡死一個嬪妃從來不是大事。當初愉妃去世,雖因下毒及皇次子歸宿等事有過一番波折,仍是很快就平靜了。一個由庶人追封的小小令儀,即便不死也吸引不得什麼關注,死後更不該掀起什麼波瀾。
事實卻非如此。
她下葬得很快,宮中莫名其妙的議論起得同樣很快。初端是在她入葬後的第三日,瑜華宮漏夜傳出一聲驚聲尖叫,宮人們循聲趕去,是欣華殿傳來的聲音,那是紀氏從前的住處。
據說當時一個宮女昏死在殿門口,面色慘白如紙,周圍再沒有其他人,那聲尖叫只能是她暈過去前發出的。
她在第二日晌午才醒來,神志不清,顛三倒四的話語逐漸道出她昨夜見到了紀氏,就在欣華殿裡,長立於殿中不知在想些什麼。可紀氏已死,她起初並未意識到那是紀氏,試探著詢問了一聲,殿裡那人轉過身來,她看到一張煞白的臉……
這荒誕的說法一傳出,便遭到了皇后的怒斥,言道宮中不可亂傳這些不著邊際的神鬼之說,下旨將那宮女杖責三十趕出宮去。
事情卻未就此終了,反倒愈演愈烈。又過兩日,一連有兩個在冷宮當差的宮女失心瘋了,她們是在同一天值夜時瘋的。除了她們兩個,當日還有個值夜的宦官,沒瘋卻也半瘋了。
他說,他們在子夜時分聽到門響。開啟門,外面無人,卻聽到不遠處一處院子隱有哭聲。他們不想理,可那哭聲越來越大,實在擾人清夢。冷宮裡怨氣最重,三人又被那陣陣哭聲弄得心中發虛,就挑了燈一起去檢視。
到了那座院子門口,發現時紀氏死前所住的地方。那裡現在應該無人居住。
他說,颳了一陣風,緊閉的院門突然就開啟了,紀氏忽然出現在他們面前,面色煞白地抓住一個宮女的肩膀,質問她為何要害自己。
他反應快,轉頭就跑。再見到那兩個宮女時,她們都已瘋了。他自己本來沒事,但許是因為陰氣太重,也逐漸神志不清。
三天之內,瘋了四個。緊隨而來的是關於紀氏的更多傳言。
有人說她是不堪冷宮生活,尋了個碎瓷片割腕自盡,流盡了渾身的血,死後只想找那害她入冷宮的人尋仇。
有人說她是久病不得醫治而暴斃,死前過得悽苦,恨毒了那致她被廢黜的人,怨氣不散禍害宮中。
較之前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