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2/4 頁)
成軍。長沙及長沙以北地區,成為燒烤日軍的大熔爐。這一仗,日軍傷亡達五萬餘人。阿南惟畿不得不在日軍高階軍事會議上為自己的輕敵冒進而沉痛檢討。
第三次長沙會戰,是太平洋戰爭初期同盟國軍一連串失敗中首開勝利的記錄,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也有力地支援了南洋英美友軍。蔣介石在黃山別墅周圍的陰霾中感到了暖意。他輕鬆地笑著說:“此次長沙會戰,實為‘七七’以來最確實而得意之作。”廣東人薛嶽得到了蔣介石給予他的最高獎賞——青天白日勳章。後來,美國總統羅斯福也獎給他一枚獨立勳章。
英國《泰晤士報》評論道:“12月7日以來,同盟軍唯一決定性勝利就是華軍之長沙大捷。”
此後,日軍又發動了常德會戰,以失敗而告終。在日軍全面失敗的前夕,第四次長沙會戰揭開了序幕。這次會戰又叫做長衡會戰。它是豫湘桂大會戰的中間階段,也是日軍所謂“一號作戰”的一部分。
1944年5月,日軍動用悄悄從偽滿和日本國內調來的強大兵力,由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畑俊六坐鎮武漢指揮,發起了長衡會戰。日軍分為三路,避開中國軍隊的側翼迂迴,分途向長沙外圍發起攻勢。6月16日,日軍向長沙城和嶽麓山主陣地發起猛攻。守軍頑強抵抗,但由於兵力部署上的失誤,中國軍隊主力未能適時退守嶽麓山陣地,部隊隔江分陣,力不能支,日軍以優勢兵力攻破嶽麓山陣地。城內守軍被迫突圍,長沙淪陷。但是,日軍推進到衡陽時,卻遭遇了頑強的抵抗。衡陽守軍以一個軍的兵力,在得不到外援的情況下,頂住了日軍幾個師團的進攻,將日軍整整阻擋了四十八天,使日軍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在長衡會戰中,中國軍隊未能阻止日軍優勢兵力的進攻,但仍然重創了日軍。尤其是衡陽保衛戰,大量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並且打死了日軍的一名師團長和其他高階指揮官,致使日軍指揮失靈。這次會戰有力地配合了全國範圍內的正面作戰,並在戰略上配合和支援了敵後戰場的反“掃蕩”鬥爭,為抗戰最後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
四次長沙會戰,表現了中國抗戰軍隊的頑強,也表現了湖南人不怕犧牲的精神。湖南人誓與自己的家鄉共存亡,給了不可一世的日本軍以沉重的打擊。驕橫的日軍將領岡村寧次、阿南惟畿和橫山勇,都在湖南這塊土地上落下了敗績,他們的武士道精神,在這裡碰到了更頑強的對手,他們不得不低下高傲的頭。長沙失陷後,沒有出現漢奸維持會。湖南人在最危難的關頭,寧可捨生取義,也決不苟且偷生,表現出了視死如歸的氣概。
抗日戰爭正面戰場的最後一次會戰,是在湘西進行的。
湘西戰場上,從芷江起飛的美國空軍,以及獲得了新式裝備的中國軍隊,把日軍壓得透不過氣來。
在湘西作戰的中國軍隊中,有一個湖南人的連隊,打出了湖南人的威風。
當時,日軍第四十七師團的重廣支隊,為策應巖永旺師團沿線西進,從禾青市出發,經邵陽向新化、洋溪方面進攻。為此,日本第二十軍司令官坂西一良中將,命令上野原吉第八十六旅團四千多人馬也向邵陽西北石馬江開進。一路上,他們連連遭到中國軍隊韓浚軍和李天霞軍等部的頑強阻擊,損兵折將,已無暇他顧,目前又被中國軍隊的暫編第六師糾纏著脫不開身,老是在邵陽至洋溪間徘徊不前,無法與重廣支隊會合。暫編第六師裡有不少湘西子弟,團長中有沈從文先生的胞弟沈荃以及後來又拉桿子為匪的汪援華。碰上暫編第六師這麼一支魚龍混雜的當地人隊伍,上野原吉十分棘手。就在他準備撤退時,被暫編第六師一個連隊的便衣偵知,這個連隊居然敢於獨當一面,在水廟一個狹長地帶進行伏擊。
伏擊他們的就是龍鱗連。這個連幾乎全是湘西苗族人。連長因右手長有六個手指,大家都叫他“龍六指”。龍鱗連計程車兵個個剽悍異常,穿著軍裝,脖頸上還掛一個銀飾護身符,打仗前總要喝一碗血酒盟誓。戰鬥中人人奮勇爭先,全不怕死,槍彈如雨視若不見,一人遇難群起相救,凝聚力極強。他們發現上野原吉想開溜,自然不會放過。
上野早就聽說中國軍隊中有這麼一個苗族人的連隊,能打能拼,先存了幾分畏懼心理,沒料到現在碰上了。日軍仗著人多勢眾,蜂擁而上,氣勢不弱。龍六指不慌不忙,指揮幾個在盟國陸軍比賽中得過獎的神槍手,進行遠距離射擊,專挑舉指揮刀的打,還沒怎麼交鋒,上野手下兩個大隊長一死一傷。接著,龍鱗連發射排子槍,中距離殺傷日軍。機槍留在最後才用,等大片日軍匯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