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部分(第3/4 頁)
近來美國國內關於美軍“協防颱灣”的爭論之聲甚囂塵上,媒體上幾乎每天都能看到相關報道,而且彼此間往往出入很大甚至自相矛盾。
檀香山夏威夷太平洋大學東亞國際政治專家比爾。夏普日前在其《星條旗報》“東方觀察”專欄中撰文,分析比較了中美兩國軍力、國力差距,中國對美國的依賴和需求,以及國際社會可能的反應等,認為“只有愚蠢的中國人才會打算武力攻臺”,並主張美國明確其協防颱灣的立場;幾乎於此同時,最新一期《國防新聞》週刊卻一反其向來對大陸以批判為主的聲調,刊出一封讀者來信,同樣從軍事學的角度認定,協防颱灣將不可避免導致美國海軍遭到沉重損失,並捲入和中國的全面戰爭,這是美國所不能接受的,因此他主張“不要用武力捍衛臺灣”。6月11日的《國際先驅論壇報》則從另一個角度報道稱,中國看來正在“打算對抗美國對臺灣的協防”,而《大西洋月刊》卻在分析雙方核力量對比後認定,美方對中方具備絕對優勢。
媒體不過是一面鏡子,媒體對“協防颱灣”話題異乎尋常的關心,所反應的是美官方、軍方和朝野相關各界對該問題的討論正日趨熱烈和深入,媒體的矛盾和搖擺,恰反應了有關各方在此問題上的觀點不一。
一方面,在5月底公佈的美國國防部《2006年度中國軍力報告》中,以“經濟將遭重創”、“國際社會制裁”、“喪失奧運主辦權”等嚴重後果,用歷年來罕見,前五角大樓官員、現中國問題顧問白邦瑞成為“有史以來最直言不諱”的嚴厲口吻,警告大陸攻臺將“遭至嚴重後果”;另一方面,同樣在5月,美日安保“二加二會談”所釋出的聯合宣告,卻引人矚目地在“兩國共同戰略目標”中刪除了臺海內容。甚至同一個人在該問題上的表態都有貌似“自相矛盾”之處,如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蒂莫西。基廷上將今年3月上任前夕,就在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任命聽證會上公開表示,美軍將在必要時協防颱灣,但同樣是他,卻在5月訪華時一再表示無意與中國軍隊對抗,甚至表示“理解並可幫助”中國製造航空母艦。
其實,不論美國協防颱灣,或是中國“對抗美國對臺海的協防”,都絕非新鮮話題。自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美國第七艦隊進駐臺灣海峽起,美方即開始對臺灣的“協防”,其間雖經歷種種國際風雲變幻,但美方不顧中方一再反對,一直單方面宣稱對臺灣承擔“幫助防務的義務”,卻從來沒有改變;同樣,中國政府從美艦進入臺灣海峽的第一刻起就一直立場堅定地反對、甚至對抗美軍對臺灣的協防,在“8。23”金門炮戰期間甚至一度走到武力衝突的邊緣,其反對美國干涉臺海問題這一中國內政的立場也從無改變。
法國國際廣播電臺日前在分析美國對“協防”問題討論忽然升溫現象時指出,以前中國政治、軍事實力在美國看來不足為慮,“協防”與否對美方都無關痛癢,也無需過多關注,在許多美國人士看來,中方根本無力改變臺海現狀。但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美國朝野、軍方和許多評論家開始感受到越來越大、越來越現實的壓力,即中國不但有願望、也越來越接近有能力兌現其“不惜用武力維護國家統一與領土完整”的宣告,在這種越來越大、越來越現實的壓力面前,對臺海協防的爭論,自然越來越激烈、越來越受關注。
這種驟然升溫的爭論表明,臺海問題比以往更受美國有關各方的關注,這一方面說明中國在他們心目中的重要性逐漸提高,另一方面也表明在中美戰略博弈中,向來以強者姿態出現的美國,已不再如以往那樣顯示出絕對自信;驟然升溫的爭論還表明,由於中國國際地位、影響力和國力、軍力的提高,在如何處理臺灣問題、乃至如何和中國打交道方面,美國各種意見的分歧和碰撞越來越頻繁、越來越明顯、越來越公開化。
法廣在分析中指出,美方在臺海協防問題上雖表現出不同聲音,但出發點卻是驚人一致的,即想方設法維持臺海“不戰不和、不統不獨”的現狀,而這一出發點的背後則是美國國家利益:爭論各方都認定上述現狀是最符合美國國家利益的臺海局面,並致力於將此局面長久維持下去,所有爭論的焦點,無非是究竟“協防”還是不協防、全力還是半力,更有助於維持這一現狀而已。這和美朝野和輿論對中國軍力的搖擺報道如出一轍:當他們需要渲染“中國威脅論”時便著力誇大中國軍力,而需顯示“美國絕對領導地位”時又會把中國軍隊說得弱不禁風,歸根結底,一捧一彈,所為無不是美國自身的利益而已。
………【查爾斯。泰勒 遲到的審判】……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