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部分(第3/4 頁)
身並不十分出乎世人意料,拉登一如既往地抨擊美國“貌似強大、實則虛弱”,並毫不客氣地指責中東阿拉伯國家那些傳統君王們是“西方世界的附庸”,“背叛了先知穆罕默德的啟示”;在第二次講話中他按照基地組織6年來的傳統,宣讀了一位“911烈士”——劫持泛美航空公司衝向世貿大樓的恐怖分子瓦里德。阿爾-謝里——的遺書,稱他為“烈士”並煽動每一個穆斯林青年以他為楷模,“把投身聖戰當作自己光榮的責任”;講話還無情地嘲笑了美國在伊拉克進退兩難的處境,稱結束伊拉克戰爭只有兩種方式,即“穆斯林的方式”:消滅更多美國兵,和“美國人自己的方式”:放棄“虛偽的美式民主,皈依伊斯蘭教”。
拉登的露面再一次把全球的目光引向他和他的組織。美國方面第一時間運用技術手段,分析拉登入相的真偽,不少專家和輿論也紛紛透過兩段影片的種種蛛絲馬跡,作出自己的分析評判,有些人從拉登提到英國首相布朗和法國總統薩科奇當選,確認這些講話是拉登近期所為,也有些人根據兩段影片的“可疑之處”(第一段拉登只有幾分鐘活動,第二段僅有靜態畫面),認為不排除有人作假,甚至久未聽聞的“911美國苦肉計”傳說也再次被人提起。不少分析家注意到拉登染黑了鬍鬚,換上了阿拉伯傳統的白帽長袍,不再身著迷彩服,攜帶AK…74U突擊步槍,在講話中字斟句酌,避免直接引用《可蘭經》,反倒引用了不少美國人熟悉的俗語,甚至有人聽出他借用了美國19世紀一位經濟學家的話抨擊美式民主。許多人藉此認為,拉登開始講究策略,正對美國和全世界施展“攻心術”。
事實上除了染黑的鬍鬚,拉登的“新形象”早在2004年10月29日、即他上一次露面就展示過:白帽黃袍,別無二致,而且那次的講話他同樣“策略”地避免過多宗教語言,同樣讚揚“烈士”、嘲笑美國和抨擊中東君主。可以說,時隔兩年多,從形象到內容,拉登的亮相和表態,並沒有太多新意可言。
雖然不少分析和輿論提及恐怖活動的蔓延,歐美穆斯林移民的增加,伊拉克、阿富汗戰局的僵持,和對拉登追捕的遲遲無功,認為拉登正是根據這一形勢,試圖透過高調亮相爭取更多同情者。但更多人認為,穆斯林並不等於恐怖主義,絕大多數穆斯林團體都不認同拉登的恐怖主義行為,甚至在恐怖組織內部,像扎瓦赫裡這樣的實力派,危害性和影響也更直接,拉登的露面更多是體現一種“存在”。
對於拉登本人,他必須透過這種方式告訴世人甚至自己的黨羽,拉登還活著,他對時事瞭如指掌,他對組織控制嚴密,他對敵人依然如芒刺在背,只要他還能說話,他就是勝利者,甚至無需再炸一座大樓:看見拉登的影子,誰又會忘記“911”呢?
對於基地組織,他們也必須透過這種方式鼓舞信眾,顯示力量。近來“基地”對英、德等國計劃發動的恐怖襲擊多告受挫,其分支在阿爾及利亞等地的攻擊也未收到預期效果,在此時刻,把恐怖分子公認的“旗幟”拉登重新舉起,無疑可以重振士氣,再集力量。
對拉登的“存在”很多人表示不快,因為拉登的消遙無疑是對反恐的莫大諷刺。美國副國務卿內格羅彭特迫不及待地告訴媒體,拉登在阿富汗不再有“自由當道”的能力,顯然是急欲抵消其兩次露面的影響。但對於布什、對於支援布什的各國政要,拉登突然顯示的“存在”,何嘗不是他們所想看到的:原本他們絞盡腦汁、費盡唇舌,希望議員、輿論和國內民眾接受的一些事,如不應從伊拉克和阿富汗撤軍、必須加強邊境檢查力度和情報收集手段等,如今有拉登這個“最佳配角”幫襯,難度就會大減。在美國,民主、共和兩黨總統候選人預選大幕即將拉開,拉登的亮相,恐怕將使選舉形勢發生微妙的變化。
2004年拉登的“包裝亮相”,當年被埃及媒體稱之為“投向美國的重磅炸彈”,結果卻讓原本選情不明朗的布什抓住機會,以“最佳戰時總統”的形象一舉確立了大選優勢,成功連任4年,時過境遷,此番拉登再次染須出鏡,結果是否會出乎世人、乃至他本人的預料,只有時間才能說明一切。
………【非洲:要有光】………
——“點亮非洲”真能點亮非洲麼?
據《聖經》稱,上帝說的第一句話就是“要有光”。說到光,非洲恐怕是最令人豔羨的:它不僅是地球上接受日照最多的大洲,也是能源礦藏最豐富的地區之一。
誰能相信非洲是一個缺乏光明的地方?在非洲約9億的總人口中,2。5億生活在完全無電的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