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部分(第2/4 頁)
可報名旁聽。
另一條則是中國的。保監會在去年6月未履行聽證會程式即推出交強險責任限額和基礎費率,並因此飽受批評後,終於決定對費率調整舉辦聽證會,但該聽證會報名時間自12月3日12點至12月6日12點,僅給了3天期限,而聽證會將在12月14日召開,距與會代表名單產生和公佈僅有不到8天時間。
兩條新聞都是關於“錢”的,加拿大那幾個城鎮不但在制度上確保了普通民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而且創造種種方便,以保證他們得以切實享受這些權力。我們看到,普通民眾既可以透過正規渠道瞭解加稅理由和稅款使用情況,又有充足的時間醞釀、整理和歸納自己的意見,如此一來,他們的參與才不至於流於形式。
反觀保監會在交強險聽證會上的作法,就顯得差距較大:對於一項直接關乎5000萬以上車主經濟利益和上百億元金額的重大費率政策,在出臺時居然跳過聽證會環節強行推出,此番費率調整總算同意召開聽證會,卻又弄出個僅有3天的代表產生程式,和僅有8天的意見醞釀階段來。
據保監會方面統計,整個報名階段,有效報名人數僅有203名(其中投保人代表82位、社會公眾代表69位、旁聽人員52位),這和中國龐大的車主、機動車數量,以及所有和交強險費率有關係者的數量相比,簡直完全不成比例,可想而知,如此狹窄的民意範圍,所產生的“代表”究竟有多少代表性。有些批評者認為,抽籤產生代表的方式也不合理,這觀點是否正確姑且不論,就算抽籤本身公平合理,在區區203人中抽出的幾十個“代表”,所能代表的,究竟是全體利益相關民眾、是這203位幸運兒、還是他們自己?不但如此,給予這些代表的時間僅8天,相關資料未必齊備,即使齊備,短短8天,又能有多少消化的餘地?又能提出多少有價值的真知灼見?
此次費率調整所擬議的聽證會,實質上是對前番費率推出時“無聽證”的補救,本身是值得鼓勵的。但俗話說得好,殺人需見血,救人需見徹,補救就該補得徹底一些,加拿大那些城鎮的具體方法,因國情不同,未必能照搬照抄,但其所體現的一種精神,卻是完全可以、也應該借鑑的:尊重相關民眾的知情權和意見表達權,並在制度範圍內提供一切方便,讓這兩項權力得到充分發揮的空間。
………【三航演義已到落幕時】………
在滬深股市一片低迷之際,航空板塊卻一枝獨秀,圍繞東航股權上演的國航、東航和新加坡航空“三航演義”,可謂功不可沒。
這幕以東航和新加坡航空“自由戀愛”——前者以協議價向後者定向募股、國航與東航的“強媒硬娶”——國航聯合香港國泰在H股市場強行收購東航股權的好戲,從2月一直唱到現在,演員(當事公司)毫無倦意,觀眾(投資人)也看得勁頭十足,中間還穿插著國資委“葫蘆官斷葫蘆案”——兩次宣稱“不支援”國內三大航空巨頭合併、國航董事長李家祥“欲擒故縱”——9月下旬收購失敗後於25日宣佈“3個月內不再考慮收購事宜”,以及原本並不相干的南航“伴娘的感言”——對“三航演義”若即若離地說了不少的話。
說起來東航並不應該是個香餑餑:2006年年報虧損高達27。79億,在油價高企、航空業競爭激烈的今天,併購這樣一間公司,不啻背上一個大包袱,可這樣一個包袱卻惹得國內航空老大國航和世界知名航空企業新航爭來搶去,糾纏不休,究竟原由何在?
我們看到,今年上半年國航等國內航空公司大多實現了盈利,甚至東航也不例外,而這一切卻建立在主業成本上升、利潤下降、不少國內航線近乎無利可圖,減員增效也不見實質動作的前提之上,奧妙便在於“投資收益”,即藉助A股、H股市場的空前火爆,在證券市場中把主業的損失連本帶利撈回來。
我們看到,隨著國航的增持、新航“勢在必得”的強硬表態、東航拒國航而迎新航的決心、國航3月之約的心理暗示,原本溫吞水般的東航A股,從4月上旬的不足5元,火箭般躥升到9月中旬的24元上下,隨大勢回落到12元多後,又在“3月之約”即將到期、收購大戰即將打響的市場預期和傳聞聲中再次穩穩攀上了18元,市場表現迥異於大盤,而國航、南航等整個航空板塊也悶聲大發財地水漲船高。
對於國航這個“男主角”而言,炒高板塊股價有利無害,畢竟在中國證券市場衝浪,最重要的就是對訊息面和基本面的掌握,做生不如做熟,最熟不過自家;對於東航這個“女主角”而言意義就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