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第3/4 頁)
爭愈尖銳,即其例也”221。這些言論究竟是“右派言論”還是正確言論,今天已不說自明。問題是它們在當時確是闖入了非常敏感的“政治禁區”,是否因此就可以說它們當時仍是錯誤的、反動的呢。
我舉出上述事例,並不是想鼓吹社會科學非要“闖禁區”,和“政治”對著幹,更不是反對“與中央保持政治上、思想上的一致”,而是讓人們透過這些現象,思考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百家爭鳴”與“保持一致”的關係問題,僅僅說要把學術與政治區分開來,是不夠的,不能解決問題的(我們多少年不是一直這樣說嗎?)。不少情況下,學術和政治的界限很難劃清,因為學術總是多多少少會關聯政治,甚至有的就直接涉及政治。
解決問題的關鍵有兩個。一是怎樣看待政治?政治問題是否一律不許討論,不許爭鳴,對於學術研究,它是不許涉足的禁區?1986年8月30日人民日報發表過一篇評論員的文章:《政治問題可以討論》這篇文章從我國政治生活的本質和歷史發展狀況角度,講了很好的見解,今天仍不失其針對性,本書願把這篇文章摘錄於此,與讀者共饗。
政治問題可以討論
人民日報評論員
“劃清政治問題與學術問題的界限”——這是很長時期相當流行
的一種說法。在政治問題的大門口,似乎赫然張貼著一道告示:“請
。。
社會主義的曲折與社會科學的誤區(9)
君閉口”。
在舊社會,人民處於無權的地位,“莫談國事”並不奇怪。在社
會主義的新中國,人民成了國家的主人,有什麼理由禁止他們對那些
與自身利益攸關的政治問題進行研究、討論、爭鳴呢?一切權力屬於
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規定,透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物;公民
有言論、出版的自由等,這些在憲法中都有莊嚴的規定。對政治問題
各抒己見,討論、爭鳴,正是憲法賦予每個公民的神聖不可剝奪的權
利。當然,政治問題的範圍很廣,其中有關政策方面的問題是需要作
出決斷的。在決斷以前可以討論,在有關領導部門作出決斷後,就應
當執行;如果仍有不同意見,只能在一定範圍內,透過一定的途徑提
出意見,這是可以理解的。
這個道理本來並不深奧難懂。在“左”的指導思想居統治地位的
時期,特別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社會主義民主原則遭破壞、受踐
踏,於是出現一種很奇怪的現象:誰在政治問題上提出意見,或對政
治問題進行任何研究和討論,誰就是政治上有問題,該受審查,甚至
打翻在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闢了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的新時期,
政治才回到它本來的意義上去——從少數政治家的事變成了億萬人民
群眾的事。但是政治問題不允許討論的影響還不能說完全消失了。有
少數同志依然恪守著過去的一套思維模式,習慣於抓住人家講話或文
章中的片言隻語,把學術問題說成政治問題,而且說成是“反對四項
基本原則”。這種觀念不改變,這種習慣不克服,餘悸怎能消除,思
想怎能完全解放,生動活潑的的政治局面怎能完全建設起來呢?
四項基本原則必須堅持,黨紀、國法必須遵守,安定團結的政治
局面必須維護,這些都是毫無疑義的。允許廣大人民群眾議政,不但
不與這些相矛盾,而且恰恰是遵循這些原則所要求的 。實現高度民
主,是我們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的目標。按照這個目標的要求,僅僅允
許群眾議政是不夠的,還應當積極鼓勵他們對政治問題發表自己的意
見,為他們發表意見提供機會、創造條件。這是我們建設高度社會主
義民主必須確立的一種新觀念。
還有一個問題,怎樣理解“與中央保持一致”?
黨的“十二大”向全黨提出三項基本要求,第一項就是“思想上政治上高度一致”222。黨的“十三大”又提出“全黨在政治上同黨中央保持一致”223。黨的“十四大”上###總書記進一步要求“每個黨員特別是領導幹部,都要自覺維護黨的團結和中央的權威,在思想上政治上同中央保持一致”224。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