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2/4 頁)
學生演出的音樂會。節目一開始,7把自
制的小提琴、一架破舊的鋼琴和一把大提琴同奏中、美、英、蘇4國
的國歌。由75名男女學生組成的合唱佇列隊登上舞臺,出色地演唱
了一曲肖斯塔科維奇譜曲的《聯合國歌》。接著他們又非常協調地、
充滿感情地演唱了幾首英國、美國和蘇聯的其他歌曲。一位男高音演
員試圖唱一曲《蝴蝶夫人》的選段,但他的唱腔跟鋼琴一樣的走
調” ——這樣的開放氣氛,在幾年前的根據地是不可想象的事。
美國人海倫?斯諾著《延安採訪錄》:
“徐海東來看望我。他說,他到北平、天津、上海去了一趟,見
到了許多外國人。他想要我教他跳舞,並且放了一張他喜歡的唱片
《壓抑不住的愛情》。吳亮平、王汝梅、馬海德也在場。共產黨人從
來沒有學過交際舞,但對那種舞蹈的西方風度卻很有興趣。他們沒有
任何反西方的情緒,也沒有反美國的絲毫表示” 。——透過跳舞這
個細節,可以看到人們的眼光從一個窄小的根據地開始轉向世界。
“中國共產黨人是具有現代思想的男女,也是具有現代生活方式
的男女,儘管他們還沒有象英、美清教徒那樣進行過工業革命,雖然
同傳統的中國人建立聯絡經常會遇到困難,但是我在延安同任何一個
人接觸,從未感到有絲毫困難” 。——海倫?斯諾敏銳地體察到根
據地的人們從封閉的清教徒式的生活方式向“現代思想”、“現代生活
方式”的變化。
其二,大批知識分子的到來,促使根據地的民主氣氛一度十分活躍。抗日戰爭的爆發,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國內各階級、階層之間的關係,得到進一步的緩和。抗日根據地與過去的單純的軍事根據地相比,除了軍事打仗,還有大量的政治活動、文化活動、學術活動、生產活動、民間活動……,這些變化也有利於根據地民主空氣的形成,知識分子們則成為營造民主空氣的“先鋒”。由上海來的女作家丁玲,針對在延安不需要批評性雜文,只需要歌頌民主生活和偉大建設的看法指出:“即使有進步的地方,有了初步的民主,然而這裡更需要督促,監視,中國所有的幾千年來的根深蒂固的封建惡習,是不容易剷除的” 。
奔赴延安的第三代革命知識分子(3)
著名作家肖軍1938年路經延安,毛澤東從丁玲那裡得知這一訊息,很想見見這位魯迅的學生、《八月的鄉村》的作者,便派秘書去招待所看望肖軍,轉達毛主席想請他見見面之意。肖軍回答:“我打算去五臺打游擊,到延安來是路過,住不了幾天,毛主席公務很忙,我就不去打擾了!”後來,肖軍在丁玲的勸說下同意去拜見,沒等他去,第二天上午,毛澤東親自來招待所看望肖軍了。這個事情,一方面顯示了領導人的禮賢下士、平等待人,另一方面也表明,肖軍做為一個知識分子堅持了“人與人是平等的”民主精神,他並沒有把領導人的接見視為“天大的喜事”而受寵若驚。後來,肖軍又到延安並積極參加根據地的文藝建設活動,毛澤東和他有過許多封通訊,研究文藝問題。
另一位應該提到的是著名的文化人王實味,他1937年10月到延安,幾年的工作與生活,使他不僅感受到延安的革命精神,同時也看到一些問題,於是他寫了若干雜文,對某些現象提出尖銳的批評。如針對有的領導幹部對革命陣營中的某些黑暗的東西,不予重視,甚至說:“天塌不下來”,王實味指出:“我們的工作和事業,是否因為‘天塌不下來’就不受損失呢?……如果讓這‘必然性’‘必然’地發展下去,則天——革命事業的天——是‘必然’要塌下來的,別那麼安心罷” ;王實味還針對政治家的弱點提出:政治家“熟諳人情世故,精通手段方法,善能縱橫捭闔”的特點也有兩面性,用它來對待敵人時,是“革命的藝術”,而用它為自己謀名譽、地位、利益時,“則使革命受到損害”,他呼籲:“我們要求貓的利爪只用以捕耗子,不用來攫雞雛” ,他不贊成某些輿論對知識分子的偏見,並且進行反駁:“延安的青年,都是抱定犧牲精神來從事革命,並不是來追求食色的滿足和生活的快樂。說他們不起勁,甚至肚子裡裝著不舒服,就是為了這些問題不能圓滿解決,我不敢輕於同意” ;他還不顧諸多禁忌,在各種會議上和與同志交往中,公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