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2/4 頁)
,國共摩擦不斷,內戰一觸即發。此時,以知識分子為主體的各個民主黨派和他們的代表人物,紛紛發表宣告,反對內戰,呼籲和平,並陸續提出較為系統的主張,自稱“中間派的政治路線”,或“第三條路線”。
1945年8月5日,中國民主同盟發表《在抗日戰爭勝利聲中的緊急呼籲》,提出“民主統一,和平建國”的口號。10月11日,又在《中國民主同盟臨時全國代表大會的政治報告》中,對“民主建國”做了具體解釋:(一)“是假的民主還是真的民主,考驗的唯一尺度是:人民是否有機會做人,人民是否自己的主人,人民是否國家的主人”;(二)“民主同盟在中國所要建立的民主制度,絕對不是,並且絕對不能,把美英或蘇聯式的民主全盤抄襲”,而是“拿蘇聯的經濟民主來充實美英的政治民主,……來創造一種中國型的民主” 。1946年11月25日,民盟在南京招待記者,《宣告決保第三者地位》:“決定站在第三者的立場,努力調解國共的武力衝突。一個分裂的國家,一個繼續不斷從事內戰的國家,是不會有民主的” 。期間,許多民主黨派人士紛紛發表文章,各陳己見,最為活躍者當屬施存統,他著文從多方面宣傳“中間路線”,大體內容有:(1)“我們所說的‘中間路線’,簡單地說,對內主張‘調和國共’,對外主張‘兼親美蘇’” ;(2)“中間派在政治上反對任何形式的一黨獨裁或階級獨裁,也不贊成依賴外國;在經濟上反對殖民地化,也不贊成在客觀條件尚未成熟的時候實行社會主義” ;(3)“目前擺在中國人民面前,有兩條路:一條是和平的改良道路,另一條是暴力的革命道路”,“目前大多數人民,都願意走和平的改良道路” 。
應當如何評價中間路線?眾多的黨史和革命史認為:“應當以1948年中國共產黨釋出‘五一’國際勞動節口號,號召召開新政治協商會議作為一個界限”,在這以前,中間路線對否定國民黨一黨專制,反對國民黨獨裁製,維護解放區的民主政權作出積極貢獻;在這之後,即隨著解放戰爭的不斷勝利,主動權轉化到共產黨方面來,這時再要走中間路線,“其矛頭就是針對共產黨而保護國民黨了,所以是反動的”。其實,這一看法在解放戰爭中就有了,當時批判中間路線的基本觀點,如認為:“民主與反民主之間沒有中間”,“第三方面,就是幫反民主的忙的奸細,是我們的敵人” ,“歷史的路只有一條” ,《大公報》鼓吹中間路線是“蔣美宋政治陰謀”,蔣介石、美國、中間路線三者“是分工而又合作,在本質上,這批人都是一丘之貉” 。等等。
當時對中間路線的批判和後來對它的歷史評價,顯然不大符合中間路線的實際情況,缺乏歷史的公正性。中間路線在抗日戰爭剛剛取得勝利,國民黨佔優勢並一心發動內戰是形勢下,它代表了大多數中國民眾反對內戰、反對一黨獨裁,渴望和平、民主建國的願望,宣傳了民主思想,對國民黨政權起到了一定的牽制作用。然而,在中國這樣一個極缺乏民主傳統,一切靠槍桿子說話的國度裡,靠民主宣傳和改良主義是極難達到促使國民黨政權“改弦易轍”的目的的。一些宣傳中間路線的民主黨派最後被蔣介石稱為“共產黨的尾巴”並遭查禁而被迫解散。那麼,當形勢轉化為對共產黨有利,對革命有利時,“第三條路線”是否就反動了呢?我認為,這一看法在方法論上存在兩個問題,其一,給一條路線定性應該根據它本身的基本內容和基本作用,而不應該以對我有利還是不利為轉移;批評革命者並不一定都是反動派;其二,“在民主與反民主之間沒有中間”和“不是朋友就是敵人”的邏輯幾乎一樣,沒有擺脫“非白即黑”的形而上學影響;不能把不贊成或反對暴力革命方式的人統統都列為革命物件。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中間路線”評說(2)
整個解放戰爭時期,中間路線的主張者們既對國民黨有批評,也對共產黨有批評,其中只有極少數人死心塌地的與國民黨反動統治共存亡,而大多數人的基本立場和基本主張並沒有明顯的 變化,他們一方面認為:“中間派必須堅決反對官僚資本家,買辦資本家和大地主,因而也就必須反對他們的政治勢力和政治派別” ,另一方面又不贊成共產黨搞暴力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主張走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的道路。他們在宣傳這種主張的時候,也自知沒有這種實力,如施復亮在《論自由主義者的道路》一文中所說:“在中國的具體條件之下,自由主義者也許永遠不能掌握政權,甚至不一定能參加政權” ,因此,說中間路線是與中國共產黨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