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部分(第2/4 頁)
想,是不是這個道理?”
尤世威和李昌齡都精研過訓練大綱,知道新兵第一個月的訓練重點在佇列、體能和紀律,其他訓練只是點綴。第二個月在此基礎上偏向行軍、宿營訓練。第三個月才會加重各種戰技和變陣對敵的實戰訓練。沒有前兩個月的基礎,第三階段訓練無法實行。沒有第三階段的強化訓練,這些新兵就不足以完成從農民兵向職業兵的轉型。
“兩位將軍也不要著急,”朱慈烺安撫道:“等我軍火槍普遍配裝之後,訓練速度能夠加快許多。我軍戰鬥力大約也就能夠恢復到戚家軍時候的程度。”(未完待續。。)
ps: 求月票,推薦票~!
二七四 洪爐照破夜沉沉(十三)
明朝第一個重視火器的將領,可以上溯到太祖朝的沐英。他的貢獻不單單是發明了三段射這種低含量的戰術,而是將火器集中使用,以高密度彌補火槍效能缺陷這種先進的軍事思想。成祖時設立神機營,開創了大軍團火器使用的先河。
到了嘉靖朝,各種西洋火器傳入國內,國內計程車大夫並沒有加以排斥,反而進行了充分的學習、仿製,最終讓傳教士們心悅誠服地讚歎:這山寨貨比原裝的強多了。
一代軍神戚繼光也說,火器必然大興天下。李如松平定朝鮮倭亂時,更是用三眼銃、弗朗機、紅夷炮吹響了火藥戰爭的號角。
就算朱慈烺是個土生土長的明朝人,只要有些見識,也會知道火器的重要性。東宮侍衛營從成立之初,就設立了火器局,希望能夠摸索出一條集中使用火器的戰術路線,然而技術上的缺陷讓這一設想無法施行。
首先是鳥銃的操作複雜,訓練時間長,槍支安全性差,碰到大風、小雨都沒法使用;其次是一旦近身肉搏,火銃手就必須及時退出戰鬥,否則就是一邊倒的虐殺。
如果有一到兩年的安全發展時間,朱慈烺相信自己也能克服這些問題,起碼不會讓火器化程度遜於戚家軍。然而現在他最缺的就是時間,為了節約時間,最大限度的發揮東宮防禦優勢,集中力量放在近戰肉搏上,取得的收益才是最大的。
不過今日一戰,也讓朱慈烺清楚看到了東宮在遠端打擊和機動性上的劣勢。而且滿洲騎兵對步兵造成的殺傷力,也讓朱慈烺對兵員補充產生了危機感。
“這樣,主力部隊還是同營補充。”朱慈烺終於咬牙道:“非主力部隊可以從輔兵中挑選考核合格的轉為戰兵,但是他們只能享受戰兵八成的待遇。只有完成全部新兵考核之後才能轉正。”
各營對於輔兵的錄用都是比較寬鬆的,優秀的民役在教導隊裡呆二十天,掌握了各種基本軍令就可以轉為輔兵,這已經算是開了一個大口子了。
“殿下,魯西也當設立一個預備營,方便就近補充兵員。”李昌齡道。
“參謀部跟閔展煉溝通一下。看他那邊能不能分出人手。”朱慈烺道:“各地的鄉勇的操練必須要常規化、固定化。還有就是要貫徹自願為主,免得百姓們說我們前面才免了徭役、秋班,現在又巧立名目抓丁。”
“真要抓丁,他們就算不當鄉勇也能抓。”李昌齡道:“這道理不是傻子都懂,就怕有人在暗處煽風點火。”
朱慈烺笑了笑,心中暗道:這個我倒是不怕。
雖然明面上東宮恢復了太祖時候的三老制度,但實際上卻是借屍還魂。
太祖高皇帝建三老,一是沿襲秦漢舊制,二是為了避免縣官下鄉。禍害鄉里。這種“皇權不下鄉”的思想,固然在恢復時期做到了與民休息,村民自立自治,但是也導致國家動員能力下降,資源失去控制。
如今官府任命的三老,已經算是最基層的政府組織了。不管有沒有人意識到,每個村的三老中,村老和農老是對縣衙門報備工作。接收指令。教官是直接受縣尉的命令,屬於兵部那條線。這三者結合起來。正是將皇權帶進了鄉村。
至於因此帶來的村中大族對外來者的排斥,也客觀造成了各縣拆村並寨的急迫性,更快地打破了宗法社會的基石。要想從基層吹出邪風,可謂是撞在了刀口上。
……
“快跑!跑!跑起來!”教官揮動著柳條鞭,在空中打得啪啪直響。
張二狗跑得氣喘如牛,恨不得趴在地上死了算了。然而每當他慢了一步。想偷偷喘口氣,教官的鞭子總能在第一時間抽到他身上。柳條鞭一抽便是一條紅印子,針扎一樣地痛,卻又不會將人抽壞,想偷懶都找不到藉口。
王翊已經抓出張二狗一圈了。他跑到張二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