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部分(第3/4 頁)
許就要哭哭啼啼地請求父皇不要任命“監國”。
可大明終究是大明,不是脂粉味十足的大宋。
太祖高皇帝在《立世子標為皇太子冊文》中明確寫著:“爾生王宮,為首嗣,天意所屬,茲正位東宮。其敬天惟謹,且撫軍監國,爾之職也。六師兆民。宜以仁信恩威,懷服其心,用永固於邦家。”
撫軍、監國,六師、兆民,如此明確地規定了皇太子的軍、民權力,還有誰能夠故意扭曲文意?
至於後來成祖時仁宗七度監國;仁宗嗣位。冊立宣宗為皇太子,詔曰:“中外啟事悉歸裁決”;世宗南幸承天,也是命皇太子監國,因莊敬太子才三四歲,故以宣城伯衛錞為留守使,大學士顧鼎臣等協守。
在有明一朝,皇帝對於兒子瓜分皇權,是有制度地縱容,有目的的培養。這也是崇禎不在乎朱慈烺在京師編練護衛的主要原因。
有這鐵打的祖制放在眼前。誰還能說什麼?
唔,在原歷史時空中,光時亨曾對提出太子監國南京的李明睿說:“欲行靈武之事耶!”
不過那個時空中,皇太子是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深宮嫩芽。
換了這個時空的朱慈烺,手握大明最精銳的師旅,三分之一的國土上是他委任的官員,再要將他與唐肅宗聯絡起來,總也得掂量著萬一觸了皇太子逆鱗的結果。到時候祖制是刀。實力是俎,身為魚肉作何感想?
朝堂上不能說。卻還有個地方可以說。
報紙。
隨著佔領區擴大,越來越多的地方報紙依循《皇明刊行法》建立。朱慈烺從這上面收到的保證金就有數十萬兩,當然不可能在人家要辦報前先問一句:你是鐵鐵站在皇太子這邊的麼?
一萬兩白銀對於升斗小民而言是天文數字,對於那些有志於“立言”的人來說卻是毛毛雨。既然朝廷上不能反對,那麼打著研究《左傳》經義的旗號,在報紙上說總沒問題了。
事實證明。這些人卻是太幼稚。
用了假名就沒人知道了?
東廠是幹什麼的?
沒有一家報社敢阻攔東廠辦案,要查物證有投稿的原件,要口供有責任編輯,查住處有送潤筆的小廝,正可謂人證物證齊全。只是朱慈烺也不願意因言入罪。一旦開了這個壞頭,未必不會再有文字獄之類的畸形產物出現。
不過朱慈烺還記得自己與琉球使者的承諾,要湊齊五千人去傳授漢語,學習琉球語。
交通總署也質疑過,上哪裡去找這麼多人?答案很簡單:委任。
是官員就要服從委任調派。
當初在北京近三千的官員降闖,後倆死了一批,被滿洲帶走一批,最後還有近兩千人留了下來。這些人有《特赦令》保命護身,朱慈烺也不捨得因為這些螻蟻壞了自己的信譽。
既然他們還留著官身,正好去琉球走一趟吧。
這些人漢語漢學之佳,可謂大師,必然不會耽誤琉球子弟。
當然,這些沒節操的降官也不能全派出去,有些負有庶務之才的官員還是要留用的。因此產生的缺口,正好由這些喜歡在報紙上口水惹事的人來補足。
另外在這次奴變中有“突出”表現的地方官員,也都有機會獲得前往琉球,後世沖繩這一旅遊勝地的機會。
姜曰廣最初覺得皇太子也太過信口開河,上哪裡就去找這麼多人?殊不知皇太子殿下早就胸有成竹,第一批遣琉官員的名單都早已擬好了。
至於那些拒不赴任的官員,直接以抗命之罪剝奪官身,發往琉球服役,仍舊是在劫難逃。
因此而想到辭職的官員,總算是多了一個選擇。
經都察院核查沒有貪墨瀆職、鉅額財產來歷不明等經濟問題,朝廷允許其白身回鄉。若是有問題,視情節輕重發往遼東或是琉球服役。
朱慈烺到南京第一天還與眾人相安無事。
第二天祭拜太祖高皇帝、孝慈馬皇后的孝陵,仍舊是一副孝子賢孫的好孩子模樣。
第三天監國皇太子朱慈烺在奉天門御門聽政,一下子就變得猙獰起來。
在南京吏隱的百官,以及各家勳戚,突然發現這回皇太子並非來祭祖修陵如此簡單,反倒有將南京一干文武百官盡數撲滅的打算。而支援皇太子這麼做的,卻不只是蕭陌帶領的一萬近衛,而是隨同朱慈烺南下的一千“東宮官”。
如果放眼整個大明,則能看到還有更多按照東宮體制教育出來的基層官吏,成批次地從河南、濟南、天津、北京前往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