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部分(第3/4 頁)
理論知識。
這個李好去自己的莊戶那邊看過,李綱的生態種植技術就是圈養了不少豬,還有牛羊,然後把它們的糞便全部定期收集到一個深挖用水泥鋪制的大坑裡。
放入雜草枯葉還有一些動物的骨頭等東西,注入適當的水,灑上生石灰放置幾個月漚熟後再施放到地裡,再把地翻上一遍把這些肥料同肥水掩蓋起來,順便又把土裡的蟲子翻了出來凍死,到了第二年開春這片地就是一片上好的良田了,種出來的莊稼長勢十分驚人。
李好聽了彙報後當時就吃驚不已了,這不就是後世的簡單有機肥的生產流程嗎?自己只是和他簡單的說過肥料的作用,沒想到自己這個弟子就已經整出來了有機肥料,這放在後世都是經得起考驗的肥料啊。
施用過有機肥的耕地畝產增加兩到三成完全不成問題,這從他已經收穫的耕地上完全能統計出來。李綱的這些成就完全奠定了在李好心中得意弟子和首席弟子的地位,不過李好並沒就此頭腦發昏把李綱推到朝廷上要個賞賜什麼的。
而是自己撥了不少款給李綱繼續研究他的溫室栽培和有機肥種植的技術以及關注其他的技術研究,爭取讓這些達到最佳的效果並且把這些技術整理成冊。然後等到現在自己再給他去爭取適合他的地位,讓他既能得到別人的尊敬還能繼續安心的研究下去,爭取給這個國家帶來更多的實惠,而不是從此就遠離一線,成了一個政客。
這個時候自己的學生已經在生態種植上面又走到了生態防止病蟲的研究上面去了,這些對於這個時候的百姓來說,無疑都是最好的東西,就算在後世也一樣。
生態種植固然好,但是要提高糧食生產還有些東西也不能少,比如肥料,人造各種肥料。這些李好大致說了個大概出來,怎麼搞就是自己那些學生們去研究的問題了。
李好回到府上就開始給自己名下的各個產業佈置後續的計劃了,眨眼間一年又過了一大半了,他得準備著回南方去,這邊的事情需要交給他人來處理,但是計劃還得自己做。
實際上李好更想把自己這邊的產業全部丟開,他現在已經不愁錢用了。只是這些產業養活的不僅是他們李府,還有相關做這些的人,他可以隨便丟下,那些人丟不了。
李府的帳目不需要他管,武順和其他幾個女人加上他培養的那些做帳務的學生已經足夠應付了。所以府上現在有多少人在幹事,李好自己也不清楚,反正不少。
很快時間到了下半年,在所有的產業裡面轉了一圈,李好發現自己真的不需要過多的操心這些東西。除了做下計劃,其他的每個產業的人員都已經做的很好了,這樣也好,讓他完全放下心來。只要繼續保持這種運作模式,以後就算他不在了依然可以堅持下去。
大唐皇家書院和經濟開發區那邊也不需要他太多的關注,而且最近太子沒事喜歡往那邊跑,李好不想跟他撞上,所以太多數時間都是呆在開發區這邊。
經濟開發區的二期工程已經完工,而且原來計劃的目標全部實現,已經開始進入了贏利期。他這個經濟開發區和後世的還是有些分別,並非純粹的生產區,而是商業生產混合區,所以短期就開始贏利並不過分。
要知道單是一期和二期的賣房賣商鋪收入就是一筆不少的入帳了,這裡比較靠近長安,去長安還方便,有那麼多路公交車。買賣房子都有特殊政策,只要證件齊全錢足夠就能買到,所以還吸引了不少在長安買不到房子的非商業人士過來居住。
至於這裡的商鋪就更加搶手了,如同後世的那些大學城附近密密麻麻的商鋪一樣,大唐的商業精英們也不是傻子。這裡有兩所大學校,就這兩所學校的學院就已經有好幾千人了,算上以後每年的遞增,單是這群人的消費就不是一筆小數了。
加上其他過來的人員,這個經濟開發區的人在短短的一年時間不到就由一片荒地變成了擁有幾萬人的小城市了。
這個地方吸引人的地方還有配套的啟蒙學校和第二人民醫院,這些都是當初的規劃裡面的東西,誰也沒什麼說法。這些地方對經濟開發區的所有人員開放學校,只需要每年交一定的學費就好了,當然成績好的學生學校一樣有補助。
學校開始按照後世的學校模式分小學,中學和職業學校、大學。六到十三歲的在小學讀書六年,然後升到中學三年後開始出現分流,可以選擇去職業學校學一門技術求生,也可以去大唐皇家繼續深造。
第二人民醫院是第一人民醫院的分院,兩者是上下級關係。這邊跟第一醫院一樣,分男科女科,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