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部分(第2/4 頁)
生不見人死不見屍,說不準他們早走了,在其他縣城遇到大水、山賊、流寇什麼也是有的。怎知道一定是在我這裡的出事?”
蒲師爺謹慎問:“縣太爺的意思是?”
章縣令不耐煩地揮手道:“現在到處都是災情,衙役都死得差不多了,事務繁忙,我心堪憂,快快上報朝廷賑災才是要緊事,別的事什麼都不知道。哎呀,也不知道胡丞相的家人在城中有沒有受驚,來人,備轎……”
蒲師爺會意,照辦。
為官之道,便是瞞瞞瞞!
作者有話要說:繼續萌:
有時候我會覺得,它就是個毛絨裝飾。
跑去看以前寫的第一篇原創,一柳寒蟬,忽然覺得好羞澀~~
原來我犯過那麼多寫文的低階錯誤。
因為很多讀者不喜,橘子可以改媽媽這個詞,但這個詞不是因為橘子寫錯。古代確實是有媽媽爸爸這個稱呼的。
因為嬰兒的口腔結構,媽媽這個詞,是全人類,包括古今中外,所有非書面語都會用的音,是很多地方不太正式的民間稱呼方法。
爹孃的字眼出自甲骨文書,而爸媽字最遲出現在三國時代,在三國曹魏時期的字典《廣雅。釋親》中就有“爸,父也;媽,母也”的解釋。
1。最有說服性的:清朝中期盛行的《三俠五義》這部書(即根據宋代的《包公案》,《龍圖耳錄》改編的)當中第五十二回 :“感恩情許婚方老丈,投書信多虧寧婆娘 ”中有這樣一段對話:
忽又聽說他外甥鄧九如也死了,更覺詫異。縣官問道:“鄧九如多大了?”武平安說:“今年才交七歲。”縣官說:“他小小年紀,如何也死了呢?”武平安道:“只因埋了他母親之後,他苦苦的和小人要他媽。小人一時性起,就將他踢了一頓腳,他就死在山子裡咧。”
2。金庸在歷史研究和語言上也算大家,他的武俠作品中也多用“媽”,例如《碧血劍》,溫青基本上都沒叫過娘,全都叫的是“媽”。忽略金庸多用現代語言的因素,但就歷史時期來看,這部小說發生的背景是明末清初,也不是新文化運動'1915'引進的。
3。各國語言包括德語,英語,俄語,都有面對父母非正式的papa;mama 的音。德語屬日耳曼語系,雖然英語有借鑑古德語的地方,但還是運用了更多其他語系及自創內容。由此看來,mama應該是人類都會發的音。
67、欽差大臣 。。。
無論江北水禍如何慘烈,對沒親眼見過的人來說,就好像戲裡的故事,除有親屬在那邊遇難的家庭傷心外,多數人也就是感嘆幾聲倒黴。連月大雨,莊稼歉收,水路中斷,阻斷南北交通,上京物價猛漲,才是和他們切身相關的事情,鄉間許多餐桌上出現了野菜葉和樹皮,背井離鄉的人也漸漸多了起來。
天子腳下,情況尚好,百姓除了痛罵奸商,日子湊合著也能過。
達官貴人家裡,依舊歌舞昇平。
最煩惱的,倒是坐在龍椅上的那一位。
朝廷上,百官爭議賑災事宜。
諫官:“天災當前,百姓流離失所,賑災刻不容緩!”
戶部尚書:“沒錢。”
兵部侍郎:“流寇叛亂,派軍征討,刻不容緩!”
戶部尚書:“沒錢。”
工部員外郎:“重修大堤,刻不容緩!”
戶部尚書:“沒錢。”
任你千招變化,他一招拆解。金鑾寶殿,吵得就像菜市場。
皇上看看桌面上一疊疊請求撥款賑災,安置災民、商人哄抬物價、流寇作亂的奏摺,再看看戶部尚書“要錢沒有要命一條”的淡定表情,覺得心煩意亂,倒黴透頂。
別人做皇帝,他做皇帝,大秦國祖先都不知道跑去哪裡打馬吊,不庇佑了。
先是蠻金作亂,兇悍野蠻,打得差點亡國,好不容易熬過難關,國庫裡空得連老鼠都不想呆,沒等休養生息完,又來個水災,處處都要錢,鬧得他吃不下睡不著,只恨不得把一個子兒扳成兩半花。
好吧,宮殿不修了,後宮的衣服首飾省點,地方財政抽調點,戶部的鐵牙縫裡摳出點,總算湊出幾個賑災款。
可是,派誰去呢?
面對肥肉,大家紅著眼,爭先恐後上書請命,個個忠孝節義俱全。
皇上也知道自己撥下去的錢款,經過層層關節,都會莫名其妙地消失部分。
他有心嚴厲追查,可自古以來,千里做官只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