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部分(第3/4 頁)
,只能侷限在很小的範圍內傳播。
具體來說,就是在兩國各自的少數文人圈子裡傳播,廣大黎民百姓多數連大字都不識一個,也沒有人跟他們說這些東西,他們根本不知道這些“國家大事”,那些傳言在黎民百姓當中自然也就傳播不起來了。
也許想對廣大黎民百姓進行某種思想或者某種觀念的傳播,採取太平道那種方法,讓傳道者走村串戶地到各個鄉村中進行傳教會更為有效。
劉厚自然是不滿意現在這種落後的資訊傳播效率的,他對後世的先進宣傳工具也算略有了解,也知道宣傳工作的重要性。這個世界沒有誰比他更清楚,宣傳工作搞好了,有時候是可以發揮出巨大威力來。
電視、廣播、網路這些東西他自然是無法搞出來的,但是報紙現在完全可以先辦起來。想做就做,領導一拍腦袋,下面的人就要跑斷腿。劉厚一聲令下,馬上從成都徵集一批讀書人到荊州來。
這些讀書人多數是學院畢業的年輕人,也有一部分是學院成立時,年紀已經較大,已經受過傳統私塾教育,後來再進學院補學物理、化學、數學知識的人。這些人比起那些才十幾歲的,單純受學院教育出來的畢業生,年紀更大,社會經驗更豐富。
這些讀書人坐船從長江順流直下,沒幾天就到達荊州。劉厚親自接見了他們,對他們面授機宜,講解了報紙的概念,作用,還有運作的方式。甚至連廣告的理念也一股腦灌輸給他們。
畢竟有了廣告收入,以後就不用朝廷一直掏錢養著這班人了。報紙的印刷費用也不低,報紙如果要普及又不能賣得太貴,能賺回印刷成本就不錯了,所以光靠賣報紙賺不到多少錢,那樣一來廣告收入就顯得很重要了。
這些讀書人都屬於不得志的讀書人,突然得到皇帝的接見簡直喜出望外不知所措,可惜他們聽著皇帝講述這叫報紙的新鮮事物如聽天書,這種在這個時代完全沒有的東西,他們一時也無法理解太多東西。
劉厚有點無奈,畢竟這種東西太超前了,他們一時半會聽不明白也是正常的事情。幸好左慈傳下來有記筆記的習慣,這些人都在學院學習過,也許其他本領學得不怎麼樣,但是這個記筆記的習慣倒是學得十足十。
皇帝開始訓話,他們每個人都掏出筆記本來,一字一句地將皇帝的講話記錄下來。看著面前這些如同後世開會時,記錄領導講話的乖寶寶,劉厚明白,這些人一看就是唯唯諾諾,為上官馬首是瞻、很“聽話”的順民。由這些人來辦報紙,他心裡對將來的新聞自由已經不抱一點期望了。
領導講的話,理解要做,不理解也要做,更何況是皇帝讓辦的事情,更是要盡心盡力,嚴格按照皇帝的意思去辦。劉厚費了半天的勁,總算讓這些人明白了個大概。他們紛紛表決心,一定要幫皇帝辦好這件事。
不管三七二十一了,現在急著要用到這個宣傳大殺器,先草草上馬吧,有什麼不足的地方以後再慢慢改善。於是,劉厚命這些人先把報社辦起來,並答應他們,以後有什麼疑難問題可以隨時求見自己請教。
劉厚現在對報紙也沒有太大的要求,他們列了個列表,給這份報紙搭了個大概的框架,暫時給報紙設定九大欄目。
其一個是刊登一些朝廷釋出的政令,還有時政要聞等。
第二個就是讓編輯們去找一些名士約稿,讓這些名士專門針對某件事談談他們的看法,這就相當於社論了。現在就有一件現成的事情讓他們去釋出評論,那就是司馬懿和曹丕勾結鮮卑這樣的外族蠻夷,劫掠北地漢民的事情。
這些名士平時都喜歡誇誇其談,甚至寫些針砭時弊的文章,只不過,一般情況下那些文章都是自娛自樂或者拿給朋友看看而已,很少有能刊印成書出版的。
現在聽說自己的文章不但可以刊印,還可以透過報紙傳播到全國各地,讓天下的讀書人都能看到自己的文章,他們那裡有不願意的道理。別說還有潤筆費拿,就算讓他們倒貼錢也肯。
而寫些花團錦繡的批判文章對他們來說自然也沒什麼難度,只是那個命題作文讓他們有點不爽,因為這有礙他們自由創作的精神。
不過相對於能出版刊發全國的好處來說,這樣的小問題自然是可以妥協的,更何況,報社的人也解釋說,這不是命題作文,這是採訪提綱,或者叫定向約稿。
於是,為了能在天下讀書人面前露一把臉,這些所謂的名士也就自動忽略了這個令人不愉快的問題。他們渾然不知道,透過定向約稿這個不起眼的行為,他們已經被人引導了輿論導向,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