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第2/4 頁)
,而李恢是劉備的老部下了,他初出仕建寧郡為督郵,後投靠劉備,為益州功曹書佐、主簿,遷州別駕從事。劉備稱帝后,他又任庲降都督,他有連結馬超歸順劉備的功勞,在原歷史上,他還跟隨諸葛亮征伐南中立下赫赫功勞,最後拜安漢將軍,封漢興亭侯,領建寧郡太守。
要說這些都不能引起劉厚的注意,而李遺最讓劉厚注意的地方就是,在民間傳說中,李遺娶了關公的女兒關銀瓶。不過在這個時空,關銀瓶已經成為劉厚的皇后之一,顯然李遺已經沒有機會了。
但這些原歷史的軌跡一點也不影響劉厚對李遺的信任,李遺也同樣是被他父親早早就送到大漢龍騰學院讀書的勳戚子弟之一,父子兩輩人都對劉氏政權忠心耿耿。
劉備駕崩後,劉厚順理成章擔任起學院的院長(喔,劉厚為了有蔣某人那種感覺,自稱為校長,),所有學院畢業的學子都算是天子門生,對劉厚都有一種天然的忠心在那裡。
馬秉也不是普通人,他是馬良的兒子,前面已經介紹過,馬氏五常,白眉最良,馬良是馬氏五兄弟中最優秀的一個,他的兒子馬秉也是蜀漢名臣之子中少數幾個有好名聲的人。
四個營長當中,除了孔慈是普通人出身外,其餘三人都是勳戚之後,其中糜照屬於外戚,和皇家關係最是密切,這也是他能代理羽林將的主要原因,當然,除了靠關係拼爹外,他本身的能力也很不錯,足以擔當這個重任。
劉厚雖說下令撤軍到荊州,但是口頭上還是要討一點便宜的。他在撤軍前除了安排麥城的留守軍隊和調整羽林衛的將領外,還讓郭攸之寫了一封信給司馬懿。
信裡當然也先敘說了一番民族大義,並說自己原本也想北上幫助魏國對付鮮卑蠻夷,不過糧草不濟,無法成行。蜀軍現在只好先回到荊州籌措糧草。
信裡還讓司馬懿在三個月內解決鮮卑人,以免蠻夷外族繼續劫掠我華夏子民。如果他在三個月內還沒能解決鮮卑人,就太無能了,到時候蜀軍將北上“幫助”他們抵抗外族的入侵。
相對於司馬懿那封充滿陷阱、令人煩惱、很難應對的信,這封信只能說是討些口彩而已。信裡首先說蜀軍退到荊州是因為要去籌措糧草,這就為以後的事情留了一條臺階,留一個後手。
萬一鮮卑真的沒有寇邊,是司馬懿憑空捏造出來忽悠人的,萬一他想用這件事抹黑劉厚,讓他成為一個千古二百五,那麼劉厚就可以用這個臺階來儘量減少這件事帶來的不良影響。
他大可以辯解道:“我可不是被司馬懿忽悠走的喔,我是因為糧草不足,所以回去籌措糧草的喔,和司馬懿的大忽悠沒有什麼關係喔。”他甚至可以不承認有收過司馬懿的信,那樣就更沒有人有辦法證明他是被司馬懿騙走的。
當然,這件事關鍵還是看以後誰是勝利者。誰勝利了,誰得到天下了,那麼歷史自然由誰來書寫,輿論導向也自然就控制在誰的手中,所以,這封信充其量不過是一塊遮醜布而已,並不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另外,信裡最後還“威脅”了一把司馬懿,說三個月後自己就要北上“幫忙”解決鮮卑問題了,這也不過是劉厚不甘心就這樣白白撤走,臨走時撂下狠話而已。就像那些被人欺負了的古惑仔一樣,臨走一定會說一句類似:“你等著,我一定不會放過你”的話一樣。
很快,劉厚就帶領大軍回到了荊州,而早早就帶兵北上的司馬懿在路上也收到了劉厚的回信。繼續扮了一會深沉後,司馬懿長長地嘆了一口氣,幽幽地道:
“唉!蜀國小皇帝竟然連探查也不探查一下鮮卑是否真的寇邊,就第一時間退兵了。他們竟然不抓住這個機會北上進軍。難道真的是人無欲則剛嗎?難道這個蜀國小皇帝真的將北地百姓的安危看得比自己的利益、名聲更重要?還是說,他根本就是一個傻瓜,什麼都沒看出來?
不可能啊,就算他是個傻瓜,他身邊的人也個個都是人精,怎麼會不抓住這個機會呢?”
“老爺,現在我們該怎麼辦?”老僕人一如既往地侍候在他後面,見司馬懿喃喃自語完後,開口問道。
司馬懿揚了揚手中的信紙,苦笑了一聲,道:
“嘿嘿,真沒想到這次的陽謀也奈何不了他,有了這封信,老夫就算想抹黑他,毀他名聲都不是那麼容易啊。我們還能怎麼辦,蜀軍不進反退,現在都已經退回荊州了,我們之前做的所有佈置都已經完全沒有用了。
鮮卑人的利用價值也沒有了,我們既然已經北上,就加緊行軍,繼續北上,爭取早日趕到邊境,將鮮卑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