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部分(第3/4 頁)
必然是矯詔無疑。”劉厚聽到諸葛亮這樣一說,不由得鬆了口氣。
諸葛亮這句話透露出很多資訊,首先,他仍然稱劉厚為太子殿下,說明他依然認可劉厚的正統地位,其次,他說那道聖旨為矯詔,那麼自己就無需再為這道聖旨擔心什麼。
只聽諸葛亮繼續道:“皇子理登基為帝,此事可疑之極,陛下曾多次在臣面前稱讚過太子的才幹,對自己後繼有人老懷欣慰。臣從來沒有聽他提過要更換儲君人選的言論,相反,他還數次謀劃為太子殿下您鞏固儲君的位置。
可以說,他對您這個繼承人是相當滿意的。所以,就算陛下真的有事,也絕對不會把皇位傳給皇子理。所以,皇子理矯詔篡位的可能性極大。
當然,皇子理尚且年幼,這些事情多數是其他人為他安排的,至於是誰,只要看這次新皇登基誰得益最大,誰最擁護新皇就可知了。”
諸葛亮不愧是千古智者代言人,他的一番分析基本上符合現實。事實上,劉備三個多月前就駕崩了,至於死因現在還是一個迷。
吳貴妃夥同吳懿、許靖秘不發喪,將劉備駕崩的訊息隱瞞了下來,然後矯詔發出一道道聖旨,將很多忠於劉備特別是支援太子劉禪的官員貶斥,提拔一批己方的官員上來充到各個部門的要害部位擔任要職。
透過一系列人事變動,他們認為已經完全掌握了朝政,於是,一舉發動政變,假託劉備禪讓,擁立劉理登基為帝。
同時,許靖封為太師、梁國公,而且是個實權太師。他以皇帝年幼,需要大臣輔政為由掌握實際朝政。吳懿被封為大將軍,衛國公,統管全國兵權。並以關公的女兒關銀瓶為皇后,其餘擁立有功者各有封賞。
大家聽著諸葛亮這一番分析,也不出聲,因為大家都在等著他的下文,下面才是他說到的重點,果然,戲肉來了: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陛下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臣既已知陛下之心意,自當遵循。許靖、吳懿之輩亂命篡位,臣實不敢苟同也。
臣本欲盡起荊州之兵入蜀討伐亂臣賊子,又恐魏、吳趁虛而入,現太子殿下駕臨,正是適逢其會。實乃天佑大漢也,臣請太子先登基為帝,再以大義名份討伐不臣。”
聽到諸葛亮這麼一說,劉厚鬆了一口氣,同時也嚇了一跳。鬆了一口氣是他終於聽到諸葛亮親口說出支援自己的話,嚇了一跳是他預料到諸葛亮未必會認同成都的劉理為帝,預料到諸葛亮會支援自己,但是沒有預料到諸葛亮那麼激進,竟然直接想讓自己登基為帝,當面鑼,對面鼓地和成都偽政權對著幹。
按劉厚的計劃他是想先出兵將成都的小朝廷幹掉,弄清楚劉備的情況,再名正言順登基為帝也不遲,現在在荊州匆匆忙忙登基,會不會操之過急呢?
“丞相,此時登基,會不會太急了一點,不如等我先收復益州,將亂命的賊子一網打盡再說?”劉厚道。
“無妨,事急從權,登基儀式可以一切從簡,不會耽誤太長時間的。太子親軍遠道而來,也需要些時日休整。我們可以一邊整軍備戰,一邊準備登基事宜,兩不相誤。
只要擇一良辰吉日,太子殿下登壇祭天,面南而坐,群臣參拜新君即可。
太子殿下登基後,便有了大義的名份,可以號令天下兵馬,也可以安大臣、百姓之心,到時再攻伐成都必可事半功倍。”
劉厚心裡想,不是應該學朱元璋廣積糧、緩稱王嗎?這麼快登基稱帝幹什麼?
可是,他哪有諸葛亮那種成熟政治家考慮問題全面。他現在的情況和朱元璋當時面臨的情況完全不同,應該採取的策略自然也不同。
諸葛亮督促劉厚儘快稱帝有兩層用意,其一,安臣下之心。如果坐視成都的劉理稱帝,那麼劉厚的手下就會自覺矮了一截。
他們以前一直以朝廷的官員自居,現在一下子就站到了朝廷的對立面,好像成為反賊了。這樣的話,難免他們心裡會有疙瘩,有些心智不夠堅定的人還會產生看不到前路的感覺。
但是,如果劉厚也稱帝,那麼情況完全相反,他們就有擁立之功,是從龍之臣,是開國功臣。他們會覺得自己地位高了很多,而且有希望獲得更高的地位。
一為功臣一為反賊,一正一負,兩者有天淵之別,千萬別小看這種心理上的差異,有時候會對一個人的行為產生巨大的影響,甚至會令他們做出截然不同的選擇。
例如諸葛亮,他現在等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