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部分(第3/4 頁)
東吳俘虜是不敢用的,他們的親人都還在東吳,誰知道他們什麼時候會作亂?
從民間青壯裡招也沒多少人可招了,之前關公發動那麼大型的襄樊大戰,可以抽調的青壯幾乎都被抽調了一空,再強行徵兵恐怕就要影響農業生產了。於是,劉厚召開了擴大會議,將趙雲、費禕、郭攸之、關平、關興、張苞、王甫、趙累等人都招來商議事情。
“唉!頭痛啊!”劉厚提出今天第一個議題,並介紹完情況後嘆氣道。“世子,我們可以從武陵、零陵、宜都等地徵兵。這些地方之前受襄樊大戰的影響相對較少。”熟悉荊州形勢的王甫第一個出來建言道。
“宜都尚好,武陵、零陵等地都是人口稀少之地,且多為蠻人生活之地,想從中徵兵,殊為不易也。何況這些地方路途遙遠,就算能徵到兵,一來一回之下,需耗費不少時日,怕是遠水救不了近火。”郭攸之反駁道。
商量來商量去,沒什麼好的辦法,郭攸之提議從公安、江陵處再各抽五百精兵過來,讓他們再就地徵兵補充缺額。只是這兩處本來兵員也不多,這樣抽調,對這兩地的城防更是雪上加霜,關平和趙累都反對這樣做。
劉厚突然想起,歷史上這兩地守將傅士仁和糜芳,在荊州城被呂蒙所取後就投降了東吳。關公被斷絕後路被逼走麥城,最後走投無路被擒殺和這兩人的投降不無關係,實在是可恨之極。
尤其是糜芳,他本就是糜竺的弟弟,是劉厚的小舅,和劉備關係那麼密切他竟然都能投降,節操不是一般的低。
現在這些歷史事件並沒有發生,無憑無據之下劉厚也不好動他們,但是必要的防範還是不能少的。這令劉厚充分認識到三國時期,既有關公這樣義氣留千古的品德高尚之士,也不乏見風使舵,節操碎一地的人。
於是,他還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讓費禕安排人到東吳的戰俘營去做做工作,看有沒有願意加入自己軍隊的人,有的話經過層層審查,再擇優錄取,最後將人數控制在一定範圍內,不能讓這些人成為多數群體,還要將他們打散編入各營防止他們抱團。
對於傅士仁和糜芳這兩個將來有投降可能的傢伙,劉厚也沒有太多的辦法。一來現在沒有人手替換他們,二來不教而誅視為虐也,也不能無緣無故撤他們職。只好仍然讓他們守在這兩座城池裡,並儘量抽走他們手上的精兵,算是將他們邊緣化和儘量削弱他們手上的力量。
想到此處,劉厚拍板,從這兩處各抽調1千精兵,這樣自己就能得到2千精兵。眾將紛紛出言反對,原因是顯而易見的,這兩個城池本來就被關公將精兵抽調一空,現在也不過各剩2千精兵而已,再抽調一千,剩下一千人怎麼守得住城池?
出乎眾將意料的是劉厚在這件事上很堅持,他們怎麼知道劉厚打的是削弱傅士仁和糜芳兩人實力的想法,如果不是怕眾將反對得厲害,劉厚恨不得將兩座城池的精兵全部抽走,歸到自己手上掌握,讓兩個叛徒領著一幫民兵守禦城池去吧。
最後的結果是,從公安、江陵各抽1千精兵,從宜賓抽500,從武陵、零陵各抽1千,這樣就有4500精兵,再讓這些地方自行在當地徵兵補充缺額。現在的荊州城還有約5000多一點的火槍兵,加上關公帶回來的不到2千人,除開潘俊看守俘虜的500老弱病殘不算,劉厚手頭上能掌握1萬1千5百精兵。
武陵、零陵路途遙遠,從那邊抽調的兵馬沒有一個月別想見到人影,劉厚危機感越來越強,也不等他們到齊,先對手頭上的9500兵丁進行大練兵。
令劉厚沒想到的是,費禕派去俘虜營徵兵的人,給劉厚帶來了驚喜,有上千人願意投靠劉厚,加入劉厚的hong軍。
這些人多數是在東吳沒有家室的人。連年的戰亂,很多人家破人亡,成為孑然一身的孤家寡人,他們如無根的浮萍,給誰賣命都是賣,對他們來說沒什麼忠義的思想可言。
劉厚對他們開出豐厚的待遇,不但能吃飽飯,還有餉銀拿,待遇比在東吳時好多了,於是他們就投靠了過來。這些人劉厚一時還不敢用,先cao練著,並對他們一個個進行詳細的審查,確認沒有問題後在說。
對於練兵,有趙雲這個經驗豐富的“教授”級人馬在自然不用劉厚多cao心。
但是對關公一脈的將領和文官卻不是那麼好辦。傅士仁、糜芳這兩個被邊緣化的投降派不說,關平、王甫、趙累年紀都不小,跟隨關公東征西討的,功勞多、資格老,現在被劉厚這樣一個小屁孩來領導,而且費禕、郭攸之這樣的年輕人顯然更受世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