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部分(第2/4 頁)
前裝膛的黑火藥槍,就算給他們都拿著ak去殺,幾十萬人也不知道要殺多久。
所以劉厚急需提高生產效率,以武裝更多的火槍兵。於是他推出了流水線的設想。他讓各大工坊儘量改革工藝,以前一件東西從頭到尾都是由一個工匠完成,現在按不同部件分配工種,每個工種只完成一個部件,最後再將各個部件裝配成一件成品。
例如一杆火槍,以前由一個技藝純熟的工匠從頭到尾打造,一個月也就勉強能造一杆出來,速度慢得讓劉厚恨得牙根癢癢的。可這還是技藝高超的工匠,換了一般工匠,還不知道要搞多久才能搞出來呢,而且廢品率也高得多。
但是,採用流水線作業後,一杆火槍可以分開很多個部件,如擊鐵、燧石、主彈簧、扣簧、機芯、槍管、槍托、瞄準具等。這些部件可以分開由不同的人來打造。甚至,同一個部件,還可以分不同工序,如槍管,可以分為鑽孔、打磨槍膛、拉膛線等工序,每個工序也可以由不同的工匠來做。
這樣一來,好處是顯而易見的,每個工匠都可以做自己擅長的工種,速度自然會提高,而且,每天重複同一工作,也有利於熟練程度的提高。
來自後世的劉厚自然知道流水線作業的巨大威力。誰知道劉厚提出流水線作業,蒲元竟然也不覺得太驚奇。原來秦朝就有過類似的組織生產形式,這點令劉厚驚奇不已,
但是流水線作業有一個繞不開的問題就是jin密測量的問題。如果做出來的各個部件,不能統一尺寸的話,到時候裝配起來就很有可能有問題,所以,劉厚需要有一把高jin密度的尺子。
現在尺子的測量精度一般只到分,也就是十分之一寸,再往下分就沒有了。劉厚將遊標卡尺的概念告訴蒲元,讓他先照著打造一把出來試試看。
遊標卡尺由主尺和附在主尺上能滑動的遊標兩部分構成。而遊標上則有10、20或50個分格,根據分格的不同,遊標卡尺可分為十分度遊標卡尺、二十分度遊標卡尺、五十分度遊標卡尺等。
這樣的創意讓蒲元很吃驚。卡尺他並不陌生,平時經常有使用到,但是,他沒想到加個遊標,可以將測量精度提高到那麼多。當劉厚見到蒲元拿出一把漢代卡尺時也很吃驚,因為這把卡尺除了沒有遊標之外外型已經和後代的遊標卡尺很相像了。
如果他是學考古的就知道,在一些漢墓裡曾經出土過一些銅卡尺,樣子和現在的卡尺很相似,只不過仍然是刻度尺,還沒有遊標,無法做出幾十分度的測量。
有了劉厚的詳細講解,蒲元在漢代卡尺基礎上弄個遊標卡尺出來自然不是什麼問題了,這樣很快就解決了流水線生產的最大難題,火器秘密工廠荊州分廠很快就開始嘗試流水線式生產了。
不過荊州分廠並不是包括了所有工序的完整生產線。冶煉、鍛造、鑽槍管等一些核心工序還是放在成都的工業部加工,半成本再透過黃金水道長江運送過來,配合上在荊州生產的其他零部件,最後再組裝成一支完整的遂發槍。
透過長江水運速度快,成本低廉,完全沒有運輸上的壓力,所以對這種將流水線分佈在兩地的生產方式不會造成多大的不良影響。
而將生產流程放在兩個地方,尤其是一些核心部件放在安全的大後方而不是隨時有可能失守的荊州生產,更有利於工藝流程的保密。
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期,生產效率得到了提高,劉厚的5000hong軍逐漸得到槍支的補充,槍支儲備在不斷增加著。
而劉厚在焦急的等待中,終於等來了關公的訊息。劉厚後來派去接應關公的第二團(見第27章)終於接到了關公,現在正護著關公且戰且退往荊州城方向撤退。
時間倒退到8月份,關羽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後,曹仁死守樊城,關羽久攻不下。後來司馬懿向曹操獻計與孫吳暗裡結盟,讓孫權出兵偷襲荊州,抄關羽的老窩,不過被劉厚這個先知先覺的穿越者破壞掉了。
同時,曹操派名將徐晃、張遼火速馳援曹仁,並散佈謠言,說荊州已經被孫權謀奪,使到關羽軍心動搖。
相反,徐晃到前線後,與曹仁取得聯絡,曹仁軍士氣大增。徐晃趁關羽軍心動搖時大舉進攻關羽的據點,大敗關羽,徐晃乘機打通樊城路線。
這個時候,洪水退去,曹仁、張遼引軍配合徐晃攻擊關羽,文聘從水路截斷關羽糧道,關羽節節敗退。曹仁部將多數想乘勝追擊,參軍趙儼認為,應保留關羽一定實力與孫權作戰,不宜追擊。曹仁同意趙儼看法,未部署追擊。曹操得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