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部分(第2/4 頁)
也能說得頭頭是道。
由於有李恢這位叔叔,李球自然是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而李恢對下一代的教育也是很重視的,不但請先生教育他們傳統的國學,還教授他們行軍佈陣的知識。因此,李球和李遺都是能帶兵上陣的幹才。
再後來,荊州號建成,組建水軍時,劉厚自任艦長,考慮再三最後選了李球出來出任副艦長。劉厚只是掛個名而已,事實上平時水軍的管理、訓練什麼的統統歸李球管。
李球也做得很好,接手之後學習了很多水戰的知識,而用火炮進行水戰是全所未有的戰鬥方式,除了劉厚時不時提點一下他之外,沒有師傅可以教他,他就自己去摸索。
透過大量的實戰演習,他現在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火器水戰經驗,已經成為一名合格的炮艦艦長。
“準備炮擊。”劉厚對身旁的李球道。
“諾!”李球應道。隨後,他轉身對自己身邊的通訊兵道:“命令左舷第一、第二、第三炮組、船頭、船尾炮組做好炮擊準備。”
“諾!”通訊兵應諾後,小跑到後面一堆銅管前,對著相應的銅管說出命令。在艦長室這個區域,密密麻麻開口著不下20個空心的銅管,每個管口邊上貼著紙條,寫著船裡各個主要部位的名稱。
例如:左舷第一第一炮組、瞭望塔、動力機艙、主桅杆等等。艦長可以對著這些銅管口釋出命令,這些銅管一直通到相應的地方,在那邊也有專門的通訊兵負責聆聽命令。
透過這樣的方式,艦長可以非常快捷地將命令傳達到船體的各個部位,傳達效率直追無線電。當然,船體各個部位發生什麼事情需要彙報給艦長的,也可以透過這些管道說出來,第一時間就能讓艦長知道,為艦長的決策爭取時間。
左舷正是對著東吳水軍的那一側,只見三層樓上各自都有一排的窗戶被開啟,露出三排黑洞洞的炮口。炮兵們忙著給這些大炮灌火藥、上炮彈、壓實。不一會而,三排火炮全部完成彈藥裝載,傳令兵透過銅管將情況反映到艦長室。
劉厚聽著傳令兵的報告:“第二炮組完成裝彈。”、“第一炮組完成裝彈”、“第三炮組完成裝彈……”劉厚眯著眼向遠處東吳艦隊看著,尋找著自己的目標。
這時候,負責在銅管旁邊聆聽的傳令兵又跑來一個,報告道:“瞭望塔報告,東吳前鋒船隊,距離400丈(約920米)。”
在主桅杆上方,有一個像鳥巢一樣的藤筐,有兩位眼力超好的觀察員在上面觀察敵情,並透過銅管不斷將觀察到的情況反映到艦長室。
劉厚依然不為所動,“350丈。”又有傳令兵報告。
“300丈(約690米)。”在傳令兵報出這個數字時,劉厚終於下達命令了:“命令所有炮組散射,三輪打擊,目標“長安號”,距離290丈。”
命令馬上被傳達到各個炮組。每門火炮的炮兵都在緊張地搖動搖桿,標定諸元,瞄準目標。這些火炮的被固定在炮架上,可以透過兩個搖桿將炮口左右擺動或者上下襬動,從而對目標進行瞄準。
不一會兒,各炮組陸續報告已經完成諸元標定,劉厚命令各炮組開始輪番射擊。荊州號上每側船舷有3排裝彈量12公斤的火炮,每排15門,一共45門,加上船頭和船尾兩門裝彈量達到18公斤的超級大炮,火力非常驚人。
命令剛下達,就聽到“轟、轟、轟……”接二連三的轟鳴聲,只見左側船舷一個一個黑色的菸圈冒起,然後一個個大黑丸向東吳船隊飛去,同時震得船身劇烈晃動個不停。
之所以讓大炮散射而不是齊射,就是怕這麼多大威力大炮齊射時,後座力太大了,導致船體側傾幅度太大,容易引起船的側翻。畢竟平底船抗側翻能力遠比不上尖底船,劉厚不得不防這一點。
這些原理劉厚早就透過左慈灌輸給李球,李球也針對這點在平時做過很多訓練,所以,說是散射,其實所有的炮彈也在大約1分鐘的時間內全部射完,和齊射的效果也差不多,但是卻能有效地分散後坐力。
“命中‘長安號’樓船一顆,命中中型船隻3艘,命中小型船隻5艘。”聽著瞭望塔報來的資料,劉厚不由得皺起了眉頭。
47顆彈丸,真正命中預定目標的只有一顆,命中率低得都不好意思算了。雖然也命中了幾艘其他船隻,那不過是因為東吳的船太多太密集,自己數量眾多的炮彈好運氣命中副車而已,這當中講究的是運氣而不是技術。而劉厚最不喜歡依賴運氣,最喜歡依賴的是技術。
“‘長安號’未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