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部分(第2/4 頁)
赫赫,就算是個平頭百姓他們也會擁護你,支援你。
孫登作為太子,很需要在軍隊中有一定影響力,這樣他才有可能坐穩這個太子位,於是,他派出自己的幕僚長諸葛恪跟隨陸遜出征,希望他能在這場戰爭中撈點功勞,增加東宮在軍隊中的話事權。
東吳的繼承人爭奪戰很激烈,陸遜其實是親太子派的,多多少少會給予諸葛恪一些照顧,再加上他也知道諸葛恪從小就很有才能,是自己很看得起的後輩,所以也就很爽快地答應讓他出戰撈戰功。
“謹遵大都督的教誨。”諸葛恪雙手抱拳行禮後就大踏步走出帥帳,到軍營中去挑選出徵的人馬了。
這個時代的文人可不是唐朝以後那些手無縛雞之力、百無一用的書生,這個時代的讀書人多數能文能武,上馬能指揮千軍萬馬平定天下,下馬能激揚文字治國安邦,出將入相才是他們的終極目標。
最有代表的人物是諸葛亮、司馬懿和陸遜等人,這三個人都是文人,都是丞相之才,但是他們也能統領大軍作為元帥去征戰。
諸葛恪也不例外,由於有個上層社會的家庭,他從小就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君子六藝”他樣樣精通。儒家主張作為一名“君子”,最少要學六種技能,分別為:“禮、樂、射、御、書、數”。“六藝”教育之中,禮、樂、書、數之教為文,射御為武,所以六藝教育是典型的文武兼備的教育。
可惜到了唐朝以後的皇朝,儒家學說進入了一個誤區,曲解了孔子他老人家的學說,並逐漸拋棄了“君子六藝”中武的方面,儒家弟子逐漸變成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中華民族整體性格也逐漸變得膽小懦弱,失去進取開拓之心,繼而迅速被西方文明拉近距離並超越,直到近現代才開始重新雄起。
諸葛恪就是這個時代典型的文武雙全的讀書人。因為這個時代的戰爭已經沒有了車戰,所以御術改為騎術,他會騎馬,而且騎術不錯,箭術也還湊合,雖然不能做到百步穿楊,但是也不比一般的弓兵差。他自小更是飽讀兵書,對於帶兵出戰一點也不怯場。
夏口離赤壁三百多里,諸葛恪率領部隊日夜兼程趕路,只用了三、四天時間便趕到了赤壁城外。赤壁只是一座臨江的小鎮,只有低矮的城牆,不過因為是軍事重鎮,這裡駐紮了足足五千名東吳士兵。
赤壁本來是個默默無聞的地方,人們熟知它是因為赤壁大戰。但是,赤壁之戰的戰場其實並非在赤壁,而是在江北的洪湖烏林。
因為曹操是駐軍在江北的,曹軍大營被火燒,自然也是發生在曹軍屯駐的烏林,而處於江南的赤壁,只是周瑜駐屯軍馬、屯集戰爭物資、籌謀戰事及諸葛亮所謂“祭東風”的場所,而非戰場。
所以赤壁之戰實際應該叫烏林之戰,不知道後世人怎麼搞錯了,將這場大戰按了個毫不相關的名字。有考古學家說:三國古戰場在烏林,因為戰火映紅對江的石壁,故名“赤壁”,但這只是一家之言,真實歷史是怎樣現在已經無法考究了。
第二百四十九章 赤壁易主
第二百四十九章赤壁易主
諸葛恪腰掛一柄百里劍,騎著一匹通體雪白的高大駿馬,率軍來到了赤壁城外。他這一身打扮配上他那俊朗的外貌,的確很吸引眼球。如果被劉厚看到一定會羨慕妒忌恨,並將他一竹竿拍下馬,然後罵一句:“讓你學我趙四叔扮白馬王子。”
話說他腰間這柄百里劍也是有名堂的,屬於吳六劍之一。傳說中三國的開國皇帝都有各自的寶劍。其中蜀昭烈帝劉備曾命大匠蒲元採集金牛山精鐵,鑄成蜀八劍。其劍長三尺六寸。
其中一柄劉備留著給自己佩戴,其他的分別賜予:太子劉禪,梁王劉理,魯王劉永、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劉備死後,劉厚自然將他那柄歸為己有,另外劉理、劉永這兩個兄弟犯了事被流放,他們的這兩把劍也被他收回。所以現在蜀八劍有四把在劉厚手中。
曹操也有幾把寶劍,其中一把名為孟德,和曹操的字一樣,劍上刻有金文,銘曰:孟德,三尺六寸,獻帝建安二十年,操於幽谷得之。這把刻有曹操字的寶劍曹操將它當成本命劍一樣珍藏著。
另外,曹操還有兩把寶劍,一把名為倚天,和金老爺子小說裡的那把倚天劍一樣,都是斷鐵如泥的寶劍,這是曹操平時的佩劍。另一把名為青釭劍,被曹操賞賜給夏侯恩,在長坂坡之戰中,趙雲七進七出曹營,從夏侯恩手中搶得這把寶劍,之後就成為了他的佩劍。
吳大帝孫權也有寶劍六柄,分別名為:白虹、紫電、辟邪、流星、青冥、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