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部分(第2/4 頁)
何作用,如果口徑太大,又過於笨重,難以移動。所以,火~炮也是既有優點也有缺點,關鍵是要看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鄧芝附和劉厚道。
“嗯,火~炮更適合於裝載固定炮臺上,作為御守,例如裝在城牆上,或者裝在戰艦上。在這些不需要移動的地方,火~炮可以做得很大,可以發揮出它們威力大、射程遠、精確度高的優點。火箭炮的精確度不高,只能用於覆蓋性打擊,非常浪費彈藥,它的主要優點是攜帶方便,適合野戰,特別適合需要走一些崎嶇山路,去到一些火~炮無法去到的地方作戰。”劉厚道。
“如果這裡的道路都像‘工業部’的道路那樣,又硬又平整該多好啊。現在成都已經有四匹馬、六匹馬甚至八匹馬拉的四輪馬車。如果給這些大炮裝上鋼輪,用上四輪馬車那種套馬法子,用六匹馬、八匹馬去拉,肯定能拉動它們在水泥路上走。”郭攸之道。
隨著技術發展,軸承、減震彈簧做得越來越好,四輪馬車坐得也越來越舒服了,現在成都的官商基本上都在用四輪馬車。而劉厚知道,四輪馬車根本沒那麼簡單,除了套馬的方法不同外,關鍵還在於轉向裝置。以前的馬車都是二輪的,主要原因是沒有轉向裝置,只能靠著馬直接拖著馬車,使其輪子滑轉來實現轉向。
“工業部”的工匠在劉厚的提示下,終於做出了轉向裝備,所以,四輪馬車的出現就理所當然了。其實中國古代也不是沒有四輪馬車,早春秋早期的秦公墓中就挖出過銅製四輪車模型,甚至一些皇帝的墓裡還有六輪馬車。
這樣看來中國古代並不是造不出四輪馬車,不過四輪馬車一般都是用作國君的靈車而已。民間很少使用四輪馬車,一般的工匠也不會造四輪馬車。其實這東西在技術上沒有多大難度,只需要劉厚稍微提示一下,工匠們就能突破技術瓶頸,將四輪馬車造了出來。
“郭先生的提議不錯,不過得等這場戰爭打完之後,等天下平定下來,我們有了餘力之後,再在全國範圍內修築水泥道路。到時候每個郡縣之間都要有水泥鋪設的馳道相連線,火~炮想拉到哪裡就去哪裡。”劉厚道。
可惜聽到小皇帝這話,郭攸之反而洩氣了,原因很簡單,戰爭打完,天下一統之後,火~炮還有什麼用?到時候道路修得再好,火~炮的機動能力再強也已經沒什麼卵用了。
而劉厚雖然一副躊躇滿志的模樣,說出一番激動人心的話,但是他心裡知道,這不過是自己的yy而已,估計自己這輩子到死,也不可能看到全國所有郡縣都能有馳道互相連通。道理也很簡單,就算在劉厚生活的後世,以那個時代的生產力,有那麼多機械化、電氣化工具,搞了幾十年道路建設,也還沒能使得每個縣城都有高速公路。
更何況現在是生產力極度落後的三國時代,在這個修路基本靠手的時代,修一條路幾乎要徵調一個縣所有的勞動力才能成事,這種情況下,能將各個州府用馳道連線起來,都不知道是猴年馬日才能實現的了,更別說修到各郡、各縣。
第二百七十四章 遭遇甕城
第二百七十四章遭遇甕城
劉厚和大臣們說話間,城門周圍的城牆上幾乎已經被清空。克秋殺的精準度不行,即使使用了拋物線的射擊方法,也大約只有一成的火箭彈落在城牆上。怪只能怪這個世界的加工水平、生產精度實在太粗糙了,無論是火~藥還是火箭彈的外形加工、各部位的配重等都無法做到一模一樣。
這樣一來,每枚火箭彈的空氣動力學表現都略有差別。這些小小的差異,在飛過數百米的距離後,就會放大成數米,甚至數十米的誤差。即使劉厚努力在“工業部”推廣統一的、較為精密的度量工具,推行標準化、流水線化的生產流程,依然只是稍微縮小了這些差異而已。
這樣帶來的結果是,有大約一成的火箭彈能沿著正確的拋物線落在城牆上,有一半打得太近了,打在城牆上或城牆外,剩下的四成打遠了,飛進城裡。不過就是這一成,也夠魏軍受的了,要知道克秋殺的理念就是以數量取勝。
現在的hong軍彈藥充足,有劉厚這個小皇帝親自帶隊,彈藥當然是想用多少就有多少。君臣幾人談笑自如、指點江山時,前線已經發射了上千枚火箭彈,落在城牆上的起碼有上百枚。
上百枚危險爆炸品落在城牆上,這段城牆基本上被清空了。而且由於有更多的火箭彈落入城內,本來等在城內準備隨時上城牆補充戰損的魏兵也被清洗一空,一時間根本無法及時補充城牆上的空缺。
前線指揮官關興敏銳地捕捉到這個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