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2/4 頁)
都有人看守。張梁、張寶最先出城的時候,就只顧著追擊騎兵。沒有派人到營地來檢視。最後,李建的騎兵迴轉,黃巾俘虜仍然呆在帳篷裡面。
第一卷 第30章 廣宗換人
一場屠殺,讓那李建率領的一千二百名準騎兵對死亡變得麻木起來,人性之中新增了狼性。打掃戰場之後,人人都換上了長兵器。絕大部分是槍,只有極少數的長刀。這主要是因為,槍,就只有槍頭較貴。整支槍,甚至比砍刀還要便宜。因而黃巾士兵裡,用槍的遠比用刀的多。
廣宗城黃巾軍這邊,對於城牆上面巡邏瞭望等諸般事宜,都只有個大概的指派,而沒有明確具體的安排。當張梁、張寶把西門城樓附近的黃巾士兵都帶出去之後,西門這一段的城牆曾經出現了短暫的真空現象。但時間並不長。不久,就有人從其它地方轉了過來。
黃巾士兵都知道,城西有一支人馬駐紮,也知道城內正在派人與之交涉。因此,轉到這邊之後,就必然會往遠處張望。
當張梁設想,如果城裡再出來一隊人馬兩面夾攻的時候,西門城樓這邊還真的有人。只可惜這些人只是最低階的黃巾士兵,都沒有出戰的權力。
屠殺開始了,城牆上的黃巾士兵也看見了。雖然沒有出戰的權力,但報告的權力還是有的。立即就有人報告了張角。效率不可謂不高。
假如張角立即出兵,那五千黃巾士兵絕對不會被殺光。可惜,張角聽到報告之後,哎呀一聲,栽倒了,人事不省。等到緩過勁兒來,李建的準騎兵已經打掃完戰場了。
……
張角一緩過勁兒來就立即傳令,所有人,西門外集合,一定要把田潤田澤坤一干人等全部殺死。
命令很快就傳到廣宗城的每一個角落。靠近西門一帶的黃巾士兵最方便,直接往城門走,出城就行。靠近東南北城門的黃巾士兵,知道城裡人多,走西門還不如走最近的城門,然後再從城外繞過去。多數的,城中那些十三不靠的黃巾士兵就不一定了。有往西的,也有往東的。還有的先往南走,被堵住了,再調頭向北的。整個廣宗城立即陷入混亂之中。
進入酉時,廣宗城內的黃巾士兵終於聚集在了城西門外。自城牆根往西站出半里,南北方向則綿延了五十餘丈。
黃巾士兵數量的計算,與官軍不一樣。官軍,是多少人就是多少人。一千官軍,進駐一座無人防守的五萬人口的縣城,依然是一千官軍和五萬平民。之後,假如招募了三千平民。就變成一千官兵、三千義勇和五萬平民。黃巾軍則不是這樣。黃巾起義剛開始的時候,還是自願入夥。到後來,就是挾民為賊了。黃巾軍往往採用燒屋的辦法,逼迫平民加入黃巾。一千黃巾,如果流竄到一座無人防守的五萬人口的縣城,就立即變成了五萬黃巾。因而,黃巾軍人數上的增加速度是驚人的。當然,人心渙散也是必然的。
廣宗城,張角號稱十五萬黃巾,其實就是全民皆黃巾共十五萬人。最先與盧植的五萬官兵對峙。雙方傷亡都不大。後來,盧植換成董卓,黃巾戰死兩萬多人,官兵戰死一萬多。那日一戰,又殺死董卓官兵近萬名,自身也傷亡近萬。後遇田潤的騎兵追殺,再遭到皇甫嵩的箭雨,又傷亡了近萬人。今日,八千人喪失在田潤的手裡。最後剩餘的黃巾士兵,接近十萬。
……
青州黃巾因為發起的地方不同,分成大小几十股。總體上是一盤散沙,但具體到某一股,卻還是有一定的組織性的。
張角這裡就不同了。張角重視的是造神運動,提倡的是個人崇拜。他希望讓每一個黃巾士兵最好只知道他張角,而不知道還有其他的領導。因而,自下而上的組織結構,就沒有建立。張角高興了,就把某些人提升為將領。但哪一個將領管哪些人,就沒有下文了。
現在,將領就不少。張角道:“戴志、劉石,你率領一些人,從左面包抄。崔廣、左校,你率領一些人,從右面包抄。袁深、季超、黃龍,率領所有兒郎,正面突擊。”
既然是包抄,就必然要多走些路,並且還不是平路。僅僅就走路而言,包抄的活兒,就不如正面突擊的活兒。就安全性來講,黃巾士兵普遍覺得人越多,就越安全。因此,戴志、劉石、崔廣、左校喊了半天,沒幾個人響應。最後,擔心張角冒火,就各自帶著已經響應的幾百個人,包抄去了。不過,四名將領都打定了主意,只包不抄。這是因為,自己這幾百個人,肯定不夠田潤塞牙縫。
張角實際上並沒有看清楚包括的具體人數,只是看到包括的人出發了。然後就下令,正面突擊的人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