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部分(第2/3 頁)
,嬴政有過一世的經驗,做起來也算是輕車熟路。而項少龍結合了後世的一些想法,想要改造的地方也很多,兩人便經常性的商量著如何做才能真正的實現一統,而不是現在只是疆土上的一統。
當然了這個問題,也並不只是嬴政和項少龍在想,整個朝堂,甚至是整個天下都在議論紛紛。
沒錯,項少龍大膽的決定,將他們面對的問題,公佈於天下,將嬴政心中的抱負公諸於眾,讓所有人都知道,他們的戰爭並不是想掠奪什麼,而天下人的生活,將握在天下人的手中。
隨著秦國一統天下的訊息一統傳向六國的,還有秦王嬴政的招賢令,邀請天下的有志之士,為整個天下謀劃出一份前景。
其實在這個亂世,一些有志之士本就不太在意國家的區別,有才華的人更是喜歡周遊列國,增長見聞的同時更希望能一展所長,實現心中的抱負。
看哪國君主賢明,哪個人能慧眼識英雄。士為知己者死,多少人為了一個知遇之恩鞠躬盡瘁。
當項少龍將這個想法在朝議上提出來的時候,眾人真是為並肩王的大膽和劍出偏鋒所折服。的確,這真是最最恰當的辦法了。
將秦國一統天下是因為其他國家看秦國國富民強,主動挑釁點出來,然後一筆帶過,不再多做贅述,說得多了,漏洞也會多起來。轉而將現在所有人都擔心的事情提出來,一方面打消其他六國眾人心中的恐懼和顧慮,也能變相的增加凝聚力,更能進一步提高秦王嬴政和秦國並肩王的正面形象。
所謂的一箭三雕,又實在想不出什麼不利因素,為何不做?
如果是其他粉飾太平的解釋,或許會有很多有思想的人會不以為然,甚至點出他們話中的漏洞,甚至一些有心人會藉此機會煽風點火,唯恐天下不亂。但是事實上秦國的這個訊息,並未撒謊,表面的事實的確是其他國家主動挑釁的。
即使有人說這是因為,秦國的發展已經威脅到了其他的國家,但是大不分百姓心裡卻是不太能接受這個理由的。
站的位置不一樣,思考問題的方式也不一樣。他們會認為這種行為就像認為別人未來有可能殺人,而提前將此人殺了的感覺一樣,都站不住腳。
但就是他們的這種感覺,卻在大多數高層人士眼中是在正常不過的事情,尤其是在國與國之間,不僅存在著交戰時候的兵力較量,還有很多方面的,關於農耕,富足,人才等等的較量。
在招賢令以秦王嬴政的名義發出不久之後,並肩王項少龍又發出了一道自薦令,凡認為自身才華可為這個天下做貢獻者,可攜帶自己的得意之作,入咸陽,進行自我推薦。
不管是招賢令還是自薦令,雖然是以嬴政和項少龍的名義發的,也是他們的主意,但是完善其中細節,並將這些事情落實到實處的自然有其他的大臣在,並不用他們親自過問,當然了,最後的決策還要他們的首肯。
如今這些年來,經過了很多的事情,秦國的眾位大臣才真正的將嬴政和項少龍看做一個整體。而不是嬴政為主,項少龍為從的關係。
項少龍臨危受命,並一鼓作氣拿下齊國之後,在秦國的聲望已經上升到一定的程度了,並且在嬴政故意的宣傳下,隱隱有和他並駕齊驅的架勢。
而且在所有的國事上,兩人基本上都是同進退,就算意見有分歧的時候,也是各有退讓,而不是如眾人所想的那樣一邊倒。
所有人都能感覺的到,大王自己並不覺得比並肩王高一頭,而並肩王也不覺得他比大王矮一頭,真正的做到了並肩王這個稱呼的含義。
時間過得很快,秦國對於其他六國的掌控能力也加強的很快,他確實也是向所有人證明了,戰爭並不僅僅是為了掠奪。
招賢令和自薦令發出去之後,很快就有人響應,而秦國一邊將一些關於這方面的訊息整理出來送往各個地方,另一方面便是認真的稽核,然後看看是否合適了。
秦國一統之後,雖然嬴政和項少龍事先做過關於人才方面的準備,但是缺口終究還是很大,而且因為嬴政和項少龍的招賢令和自薦令,現在秦國的眾位大臣做事也是目光長遠了很多,尤其又有李小超和李斯等人的帶頭作用。他們的目光也不僅僅侷限於當初的秦國,而是更加明確的感覺到,如今的整個天下都是秦國的。
從開始的秦國響應居多,到後來各國都有人來響應,當然這個訊息也隨時的被李小超的商隊帶到各個地方。
李小超也是非常的有能力,關於商業這一塊,他認第二恐怕沒人敢認第一,呂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