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1/4 頁)
我很感謝蔣委員長的幫助。如果我順利當選,將盡力幫助蔣委員長扭轉不利戰局,徹底消滅中國境內的共產黨,使蔣委員長能安安穩穩地做‘總統’。”
由於蔣介石和秘密獻金人長期對此守口如瓶,國民黨到底送了多少錢給杜威,至今還是個謎。這下,杜魯門恨透了蔣介石。1950年1月5日,杜魯門代表美國政府發表了《關於臺灣問題的宣告》。該宣告再次確認歷次有關臺灣問題的國際決議,表示不干涉中國內政;同年2月9日,美國國務院就臺灣問題答眾議院外事委員會時,又重申這一立場。即“自1945年駐臺日軍向國民政府投降以來,臺灣即由中國管理,它包括在中國之內,成為一省。”如若不是後來的朝鮮戰爭,根據當時杜魯門政府對蔣介石的態度,中國很快會統一臺灣。
遺憾的是,歷史總是在關鍵時候開玩笑,朝鮮南北兵戎相見,也讓中國統一的計劃被迫推遲,直到今天,兩岸還隔海相望,恩怨難消。
回到美國大選。
1960年大選,是媒體介入大選的另一個里程碑式事件。9月26日,美國副總統裡查德?尼克松和參議員約翰?肯尼迪在總統候選人全國電視辯論中交鋒。結果,“陽光男孩”肯尼迪壓倒了灰頭土臉的尼克松。
芝加哥電視臺舉辦的這次辯論,被所有的主要電視臺和無線電臺列入節目表。向這兩位候選人提出問題的有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斯圖阿特?諾汶斯、互助廣播公司的查爾斯?華倫、美國廣播公司的羅伯特?弗萊明。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霍德華?K?史密斯為主持人。
現場,兩人激烈交鋒。尼克松譴責他的這位民主黨對手揮金如土,使納稅者叫苦不迭,說他的綱領將耗資數十億美元。
肯尼迪反唇相譏,指責尼克松所提到的一小時至少增加工資一美元,擴大學校基建,為老年人提供醫療福利等等,只不過是開“空頭支票”。
此時,88%的美國家庭有了電視機,每天平均看4到5個小時的電視節目。不過,作為在任副總統,能言善辯的尼克松辯論前患感冒。另外,他低估了電視的效力,辯論時沒有化妝。精神不振,不斷擦汗,淡色的西裝顯得他更加陰鬱。而肯尼迪卻精心打扮,身著深色西裝,在黑白電視上神采飛揚。民意調查顯示,透過收音機聽辯論的選民認為尼克松贏,透過電視看辯論的選民認為肯尼迪贏。
從此,美國的大選進入電視時代。從1976年到1992年的5次大選中,每次電視辯論都有超過6000萬的人在收看。其中,1980年裡根與卡特競選總統時的唯一一場電視辯論,觀眾達8000多萬人。
這一年的大選,里根留下兩句名言。當卡特攻擊他削減醫療保險時,他以四兩撥千斤之術輕輕說了句“看看,你又來了。”最後,里根對著全國觀眾問了一個問題:“你們比四年前過得好嗎?”此言一出,註定了卡特的失敗。
1992年的電視辯論,老布什對陣民主黨的又一“陽光男孩”克林頓。鏡頭上的老布什頻頻看錶,顯得心不在焉,以至於觀眾都覺得老人家真的想早點回家了。結果,海灣戰爭的英雄總統敗給了毛頭小夥。
2000年大選舉行了三場電視辯論,民主黨人戈爾傲氣十足,布什說話時不屑一顧,擺弄鉛筆,這個鏡頭被反覆播放,給人印象是戈爾太欺負人;第二場,布什每講一句話戈爾都擺出認真傾聽的樣子,還做筆記,結果給人印象是矯枉過正,太虛偽。看來,電視面前的確有難言之隱。
2004年與挑戰者克里的電視論戰中,全世界都看到了小布什西裝後背下鼓起的一個小包。辯論中的布什不時停頓下來做出些奇怪的表情,人們不由紛紛猜測那個小包就是個接收器,布什一定是耳朵裡還塞了個小耳機在聽顧問的幕後臺詞。結果是全世界都知道了:犯錯誤的是總統的西裝裁縫,布什總統接著幹下去。
既然不能美化自己,那就醜化對方(1)
既然不能美化自己,那就醜化對方
——大選是兩個“魔鬼”的競爭
無論是報紙的社論支援,還是電視上的辯論,都比不過在媒體上登廣告效果好。電視、廣播、報刊和因特網都成了美國總統選舉的競選利器。僅僅2004年大選,美國共和、民主兩黨在競選廣告方面投入的資金約有兩億美元。
廣告的第一選擇當屬電視。電視的普及從某種程度上改變了美國總統競選的方式,如今兩黨候選人在有效利用電視廣告方面已是爐火純青。他們的電視廣告有兩大訴求:一是塑造自己的良好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