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2/4 頁)
大幕,奧巴馬一路領先,在該州取勝。《華盛頓郵報》隨即發表評論文章稱,初選結果意味著變革已經開始。
奧巴馬一出馬就得到了許多人的回應,從東岸的華爾街投資人到西岸的好萊塢明星都紛紛捐款。美國年輕人熱心擁護,顯示出奧巴馬的改革理念有眾多的認同者。而3日的初選結果顯示,這種認同感在選民中的確有一定基礎。奧巴馬的獲勝,向政壇、向美國乃至向全世界傳遞了這樣一個資訊:人心思變,改革將成為美國未來的主流意識。而在過去8年主導政壇主流意識的國家安全議題將退居其次。
新加坡《聯合早報》刊登一篇經濟分析師的文章指出,奧巴馬以政壇新人出馬角逐民主黨的總統提名,一開始就擺出改革的姿態。他向選民表示,美國問題重重,必須改革才有出路。而現在與他一爭高低的政治人物,與現狀有千絲萬縷的聯絡,其實都是問題的一部分,由他們來管理美國,解決不了問題。
奧巴馬年輕有為,但弱點十分明顯,就是從政經驗不足,在內政、外交上均為新手。他得到支援的潛臺詞是:改革的立場勝過了經驗。美國民主黨全國委員會主席迪恩指出,艾奧瓦州初選結果表明,“美國人民在接受共和黨7年領導後人心思變”。
民主黨另一位熱門候選人希拉里在新罕布什爾州獲勝後,信心十足地向新聞界透露了改革的設想。她直言不諱地表示對布什總統的經濟理念感到失望,並警告說美國正在邁向經濟衰退。“我將做一切能做的事情來刺激經濟發展。”她說。
民主黨第三位候選人約翰?愛德華茲也不甘示弱,在改革方面毫不含糊。在他個人競選主頁最明顯的位置寫著“參加選舉,改變美國”,求變的姿態毋庸置疑。面對民眾的改革意願,保守陣營的共和黨候選人也從善如流,祭出改革的旗幟。共和黨候選人麥凱恩提出了三個大膽的設想:第一,取得對###極端主義者的勝利;第二,為所有美國人改革醫療系統;第三,改革政府。這三個主張,兩個涉及內政,改革一詞也出現兩次,無論是真心實意還是迎合民眾,都說明改革已是大勢所趨。
以改革的口號來爭取選民支援,成了2008年美國總統大選的一個亮點。之所以兩黨都用此招,和美國內政、外交的困局息息相關。
對外的困局自從伊拉克戰爭後就已非常明顯。在伊拉克,美國的戰爭費用到2010年將達到5000億美元,這一數字超過美國在越南戰爭以及朝鮮戰爭的費用,使伊拉克戰爭成為美國曆史上第二昂貴的海外軍事行動。據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公佈的報告,美國的每一個公民,無論是成年男子、女性,還是兒童,為伊拉克戰爭的平均付出超過了1000美元。布什面對來自國會和民眾的壓力拒不撤軍,給民主黨提供了一個絕好的靶子。
除了伊拉克困局,布什政府在整個中東地區也斬獲不多。2007年年底的中東和會看似熱鬧,實際上成果有限。和俄羅斯的“新冷戰”也只能給自己增加敵人。唯一的亮點來自東亞,在中國的幫助下,朝核問題取得進展,好歹也算是布什政府外交的一大功績,但在大選期間生出變化也並非不可能。
相比外交,內政更糟。2000年網路泡沫破滅後,雙赤字(財政赤字和貿易赤字)一直困擾美國,2007年爆發的次貸危機更是讓美國經濟雪上加霜,並輻射震盪全球。《今日美國報》直接把“誰之錯”的問題拋給了美國政府:“那些據說以遏制不良行為、保護消費者利益為己任的市場管理者哪去了?答案相當簡單:他們基本上在觀望,碌碌無為。”
醫療問題也在折磨美國人。資料顯示,2004年美國醫療費用達到萬億美元,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16%。美國比世界上其他任何一個國家的人均醫療支出都要多,達到人均5300美元。具體到每個家庭,用於醫療保險的費用也飛速攀升。2000年到2006年,美國有就業者的家庭的醫療保險費用上升84%,而同比個人收入僅增20%。65歲以下的美國人中,沒有醫療保險的人數在上升:2000年只有600萬人左右,2005年至少已達4600萬人。 。。
2008美國大選黨內初選風雲錄(2)
46歲的家庭主婦朱莉?穆雷說生活很美好,只可惜油價太高難以承受,買不起大一點的房子。她對美聯社抱怨說,布什政府對國內老百姓的生活不怎麼關心。和她一樣,許多美國人依然覺得生活還算開心,但是感覺不得不緊縮開支。
去年11月,美聯社和雅虎聯合推出針對2230名成人的調查,其中77%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