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8部分(第2/4 頁)
明神武,傻子才會那麼幹。
吳天正和鄭子其哭喪著臉被推出帳外,按在地上打了四十軍棍,幸虧二人身體素質不錯,才熬了過來。鮮血淋淋的被攙進帳篷,又不能坐,只能爬在蒲團上繼續開會。
李光弼確實已經下定了決心要孤注一擲攻城。他也知道,這時候軍心是渙散的,很多人已經喪失了鬥志,都希望能夠撤軍保平安。但他們為了自保撤軍,自己卻不能如此。一旦撤軍,自己便再也沒機會回頭和王源過招了。三十萬大軍在手,這正是以多打少擊敗王源的最佳良機。一旦退兵,李瑁那裡便第一個難以交代過去。但如何打消眾人想要撤軍的想法,並且讓他們知道自己攻城之心不容改變,便需要抓重點抓典型殺一儆百。
吳鄭二人很不幸成為了這個典型。一頓板子猛打下去,再加上弄個大帽子扣下來,誰還敢再提撤退的事情?
“諸位,我李光弼不才,但也身經百戰,身上大小傷口數十處。這麼多年戎馬倥傯,雖有勝有敗,但我李某從來都未因為失敗而氣餒。李某認為,人活於世,便是這一股志氣。人若喪失了這股氣,便終身碌碌,難有出息。順境固然喜笑顏開,一遇打擊便從此意志消沉,這樣的人是李某最為不齒的。當年,我李光弼兵敗之事,手下最多隻有兩萬兵馬時,也未曾因為這等逆境而自暴自棄。當年那王源曾以高官厚祿稱兄道弟來拉攏我,但我可曾一顧?”
“本帥看人還是很準的,本帥知道王源生有反骨,本帥豈會於他同流合汙。現如今,我朝廷五十萬大軍壓境,乃是諸位為朝廷建功立業平息反叛的大好時機,豈因這一時的逆境便生出放棄之心?要知道,現在要擔心的不是我們,而是那反賊王源。他的兵馬只有十五萬,我們有五十萬。我們即便在此被糾纏,北路大軍卻可勢如破竹。我們在這裡堅持一日,北路大軍便多一日逼近成都。所以王源為何如此瘋狂的騷擾我們?斷我糧道,燒我軍糧物資?那其實便是他心中焦灼的表現。他便是要逼得我們知難而退,從而正中他的下懷,他可以調兵去北面增援。我們豈能上他的當?諸位啊,可要想明白這一點啊。”
李光弼苦口婆心的一番話確實有眾將生出茅塞頓開之感。經過這麼一分析,王源之前的那些騷擾倒像是一種無奈之下的瘋狂一般。就是要逼得己方士氣崩潰,生出忌憚之心,然後達到嚇阻的目的。還好李帥識破了他的奸計。
“兩軍作戰,既鬥力又鬥智。有時候大局的轉變便在一念之間。你們有人以為撤退是良策,但那卻是下下之策。為何?便是你們被表象矇蔽,沒看清楚王源的意圖。當此之時,我們只有一條路,便是破釜沉舟發動猛攻。三天軍糧,三天時間,我們要不斷的進攻,直到我們攻下通州。攻城器械雖然沒有完全打造完畢,但已經完成大半,咱們大可不必再等。本帥算是想明白了,一開始我們便無需為了準備充分而耽擱時間。只需有云梯攻城車便可發動。所以本帥要糾正這個錯誤。本帥決定,午後時分開始攻城。爾等回營餵飽你們計程車兵,讓他們睡上一兩個時辰養好精神。諸位,到了咱們跟王源死磕的時候了,也到了諸位建功立業的時候了。拿下通州後,諸位便是朝廷的大功臣。我李光弼在此承諾,拿下通州,人人官升一級,爵升一階,作戰英勇者,令加厚賞,決不食言。諸位還有什麼不同的意見麼?”
誰會有不同的意見?誰還敢有不同的意見?他們除了遵命之外,還能說什麼?再加上李光弼的一番話燃起了眾人心中的小火苗。激勵了眾人的鬥志。窩囊了這幾日,便是泥人心中也會生出火氣。既然撤兵不可能,便是為了活命,也只能破釜沉舟了。
“遵大元帥之命,我等立誓破通州,不破不還!”眾將起身大喝。
李光弼呵呵大笑,長身而起,一揮手道:“好,這才是我李光弼手下的將。只要我們全軍上下同心一力,同仇敵愾,那王源末日將至矣。”
第一一一八章 功臣
通州城中,王源率眾將隆重的迎接了曾國忠錢高志王昌齡以及三人所率領的倒戈的四千將士。城東廣場上,王源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讚頌眾人立下了了不起的功勞,並許諾,將上奏朝廷,所有有功之人一律嘉獎云云。
這之後,士兵們被宋建功安排去沐浴吃飯休息,曾國忠錢高志王昌齡以及十幾名將校則被王源邀請至府衙大堂赴宴慶功。酒宴上,王源親自舉杯逐一敬酒,給足了這些人面子。這些人當中有很多都是在揚州便和王源熟識的,如今又見到王源,而且立下了功勞,受到禮遇,心情自然都很高興。酒宴上氣氛很是熱烈。
酒宴之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