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部分(第3/4 頁)
門,按照儒家倫理,社會各階層的人各有自己的位置,禮制是絲毫馬虎不得的。在衙署中出入門庭也必須遵循“禮制”,儀門通常是關閉不開的,只有在知縣上任、恭迎上賓、重大慶典活動或大案要案時才可以開啟,以示隆重,但是今天,這儀門居然開了……
不過眼看著張家娘子在那衙役的帶領之下,已經穿過儀門,直奔大堂而去,他們也暫時放下心中的那份疑惑,緊緊的跟在他們的後面。
過了儀門,再往前就是縣衙大堂了,首先,大堂屋簷下的正中間,懸掛這一塊牌匾,上書“親民堂”坐北朝南,高聳威嚴,在建築上是整個縣城當中最為宏偉的,在職能上也是最為重要的,全縣所有的大案、要案、命案都要在這裡審理,大堂為五楹廳堂,中間為三楹公堂,公堂楹柱上懸有一聯曰:
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
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一縣之長,官雖不大,但畢竟是一方百姓所仰仗的父母官。因此,知縣的優劣直接影響黎民百姓存亡,關係國家興衰。所以,無論是大齊,還是整個中國歷史上,幾乎每個朝代的朝廷都十分重視縣官的任命選擇,官員的任用,有著十分嚴格的規定。
大堂內,正中屏風上繪有山水朝陽圖,山正、水清、日明,即“清正廉明”,這與宮閣上方所懸匾額“明鏡高懸”可謂異曲同工,意即告訴百姓本知縣辦案公正、廉明。“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則民不敢慢,廉則吏不敢欺”。這正是身為一任知縣所應有的品格和氣度。
屏前高出地面約一尺的地方稱作“臺”,臺上四根柱子圍成的空間稱作“官閣”,是知縣審案時所在的地方,由於官閣四面通風,冬天斷案時,通常在臺上的案下放一火爐,以供知縣取暖,所以官閣又稱為“暖閣”。
此時白清正端坐在正中官案之後,而張縣尉則是坐在旁邊一張小一些的書案之後,兩個人身上全都穿著綠色的官服,白清一臉的肅穆,而張縣尉則是一副有些不安的神色。
與張縣尉相對的位置少往下一些,還有一張更小的書案,書案後面,則是坐著同樣是一臉肅容的顧輕風。
白清面前的官案上放置著文房四寶、令籤筒、驚堂木等升堂用品。而案的旁邊有一木架,上置官印及委任狀,官閣頂蓬上繪有三十六仙鶴朝日圖,象徵皇權一統,四海歸一。
那些百姓們剛剛走到大堂處,就有幾個衙役手中持著哨棒,將圍過來看熱鬧的百姓們阻擋在外面,俱都是一副面無表情的模樣,有不少百姓認出來,現在大堂上的這些衙役們,全都是之前劉一清時所任用的那些人,而後來伏中安排的那些衙役,則是奇怪的一個都沒有見到。
不過此時已經不由得他們心中懷疑了,因為白清在看到下方站著的張家娘子之後,便看了張縣尉一眼,輕輕的咳嗽一聲。
原本張縣尉今天在遇見白清的時候,聽到他跟自己說的那番話,心中便隱隱的有種不好的感覺,而且有了之前的前車之鑑,他很清楚,白清絕對是一個謀定而後動的人,他不可能毫無意義的對著自己說出那樣的話來,一定是有什麼用意在裡面。
惴惴不安的吃完了午飯,剛剛放下飯碗,就聽到一陣陣路鼓被敲響的聲音,他心頭猛地一跳,等到他出了房門,迎面便看到了已經換上一身綠色官服的白清,一副早有準備的模樣。
作為本縣縣尉,審案本就是他的職責所在,看到白清彷彿是故意在等待著自己一般,他也只能硬著頭皮,換上官服,與白清一道來到大堂之上。
剛剛坐好沒多久,一個熟悉的人影便出現在張縣尉的眼中,看清楚她的面容之後,張縣尉的眼皮頓時不由得一陣亂跳,他下意識的偷偷看向白清,見白清一副面無表情的樣子,只是一臉嚴肅的看著前方,他心中頓時明白了些什麼,閉上眼睛,在心裡重重的嘆息了一聲,今天這一關,怕是不好過了!
聽到白清的咳嗽聲之後,他再次下意識的看向白清,正好與白清那充滿了威嚴的模樣相對,他的心不由得一顫,知道這是白清在催他了,事已至此,就算是前方是萬丈深淵,他也只能硬著頭皮往上衝了,走一步看一步吧,他暗中對著自己勸道。
張縣尉把臉一正,對著下方的張家娘子大聲的喝到:“升堂!”
“堂下下跪者何人,有何冤屈要告之本縣尉!”
耳邊響起張縣尉的聲音,張家娘子抬起頭來,卻正好與白清的目光相對,感受到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