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部分(第3/4 頁)
但是實力上的差距卻是明擺著的。首先是曹錕吳佩孚這邊的軍事力量,去年護國戰爭中第三師,第十一師這樣的嫡系部隊都損失慘重。隨後也沒能得到段祺瑞方面哪怕一丁點的補充,不過這貌似正是曹吳下決心反段的一個根本因素,爾待我為外人,我則視汝為仇寇。不過這一點還不是交戰雙方最大的差距所在,因為直系軍隊得到了南方大筆的軍事援助,特別是在武器和資金方面,不然以他們河南那點地盤無論如何也是不敢進攻獲得了西原借款實力變得空前強悍的段祺瑞的。
而段祺瑞自去年7月拿到了日本人的貸款後,十分利索的就把日本人的貸款變成了參戰軍的裝備。十七萬參戰軍很快就被招募完畢,而且在日本教官的操練下迅速成軍。
這也是為什麼儘管曹錕從去年就開始拿南方國民政府的援助了,卻依然遲遲不敢發動討段的原因。
吳佩孚則沒那麼多顧慮,他考慮的更多是軍事問題,在他看來,現在是討段的最佳時機,一旦等到段祺瑞的新軍訓練完畢,戰鬥力形成。那麼到時候直系和惋惜的差距就會更加明顯,善於帶兵的吳子玉對於軍隊的本質可是一清二楚。一旦等皖系那些軍官成熟起來,自己再想玩什麼以少勝多那就是在扯蛋了,絕對的實力面前的任何謀略都只是泡影。
所以無論曹錕有多少擔心,吳佩孚都義無反顧的堅持發動討段:“大哥,現在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如果錯過了這一次以小博大的機會,日後這中國必然再無你我兄弟立足之地了。”
曹錕想了想也就幹了。。。
段祺瑞這邊則發生了一些變化,第一個變化就是日本人支援的力度相對於歷史上加強了,由於王振宇這隻大蝴蝶的效應。日本政府在對華問題上達成了新的一致,那就是盡一切手段打擊已經完成統一的南支那政府,畢竟大日本帝國目前的政策走向註定了五年之後他們的鋼鐵產量也不過是二百萬噸左右,僅此一項,南支那就超過了整個日本(你也不看看你們大日本才多大),雖然軍國主義分子強調說帝國的武士就是用竹槍也能打敗支那軍隊。但是這些鬼話也就是用來糊弄一下老百姓就好了,而帝國決策層自然是不會相信自己編造的謊言。所以打擊南支那的三條方針制定後,整個日本的在華機構就全部被動員起來了。
而三條方針中第一個被日本軍部和外交人員重點策動的就是武裝段祺瑞的北洋軍,然後挑起中國的內戰,這樣無論結果如何,南支那的國民政府就算不垮臺,他們的工業計劃估計也要停滯下來了,這樣帝國的大陸計劃就會繼續順利的推行下去。
至於王振宇會不會順勢統一全國,這一點日本方面也有過擔心,所以不僅僅是段祺瑞,他們還加大了對瀋陽張作霖的奉系的支援力度。東北兵工廠也提前登上了歷史舞臺,日本軍部甚至還制定了一個計劃,就是必要的時候,讓關東軍穿上奉軍的軍裝和奉軍一起入關作戰。
但是計劃的再完美,也趕不上變化的節奏,直皖戰爭不可避免的爆發了。曹錕和吳子玉最初從四川逃到河南的時候,日本方面也照例和他們進行了接觸,可是一來吳子玉是個死腦筋,從南到北,無論英法美日哪一家列強來拉攏他,他都一概不理。歷史上蘇聯也曾拉攏過吳佩孚,結果卻是吳佩孚下令鎮壓***和工人運動。因為在吳佩孚看來,凡是老外支援的,那必然是賣國,既然是賣國的,那就是跟他吳佩孚這個愛國賊(蘇聯定義)過不去了。吳子玉可不是王振宇,這可是個貨真價實的軍閥,他如果生氣了,那可就真的是要殺人的。
二來則是曹錕和吳佩孚外加馮玉祥手上的軍隊在日本人看來都是些殘兵敗將不值一提,加之他們在北京的最大靠山馮國璋等**多已經倒臺下野,所以帝國方面最終對直系也就持不看好的態度,在他們的計劃中,這些人最終的結局無外乎是被段祺瑞收服而已。
但是事情的運作最終跟日本人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這支被日本人視為註定要消亡的軍隊居然公然挑戰大日本帝國正在大力扶持的段祺瑞政府,這真是一個非常麻煩的麻煩。原本按照軍部的計劃,大約到了民國七年中的時候,差不多成軍的段祺瑞政府的軍隊大約三十萬人就可以南下攻打南京和武漢了。別看王振宇麾下也有幾十萬軍隊,雖然沒有足夠的情報提供資料支援,但是日本特高課的報告分析十分明確的指出,儘管在歐洲,南支那的軍隊贏得了足夠的國際聲譽,但南支那現在恰恰就處在最虛弱的時候,一來精銳遠征在外,內部必然空虛,二來實際控制的區域過寬,進行戰略防禦的時候根本無法形成兵力的集中使用,三來只要帝國艦隊出現在浙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