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部分(第3/4 頁)
今日所在之處築巢留棲,故而佛教得傳至大理,點蒼山則得名靈鷲山也!善哉!善哉!此事乃系民間傳聞,並無典籍可考,且姑妄聽之。然此靈鷲洞得天獨厚乃是事實。你看這四周懸崖如削,高達數十丈,恰如巨桶之壁。紅日經空,將石壁烤得發燙,天日熱氣皆聚於桶中,復有冷風自狹縫中徐徐刮來,推動桶中熱氣緩緩迴旋上升,故高天狂風怒吼,卻極難侵入這一方小小窪地。此地土質又極為特異,遇大雪天氣,窪地上也略有積雪,但云層一散,陽光照射石壁,不須兩個時辰,窪地中積雪便全部消融,淌進窪地中央那一水潭之中。阿彌陀佛!此潭之奇,老衲亦未曾解透,乍看不過五丈方圓,然深不可測也!且連日暴雨,水潭中積水分寸不漲,經年奇旱,滴雨未落,水潭中積水又纖毫不減。善哉!善哉!實不知何處來水、水往何處去也。阿彌陀佛!老衲自雞足聖山移錫感通之後,曾遍遊點蒼山十九峰,雖險、峻、奇、巧、秀之美景觸目俯首處處皆是,然天意所獨鍾,造化所獨至之處,非此莫屬也,老衲當日初見此地,心實愛之,曾口占一絕,此時尚能頌之。詩云:石壁幽境誰據之,誤將雪崖作瑤池;銜經西來佛祖意,唯有梵天靈鷲知。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自此,韓風、翠羽、沐蘭三人在擔當大師指點下,於這高接天宇的點蒼山頂之洞天福地之中,刻意修文練武,不時亦跟隨擔當大師學些佛經禪意,以達大師所言之“修身養性”之功效。久而久之,此韓風、翠羽、沐蘭三人竟大有所成,佛學造詣日深,內力招式日進。
………【第二十九回魂魄鑄金輪 狂劍下點蒼(二)】………
昆明五華山下,吳王府中。。26dd
吳三桂倒剪雙手,在空蕩蕩的大堂中急步來來回回地走動。
只見他雙眉緊鎖,臉色凝重,甚而有些憤怒,胸脯急促起伏,牙越咬越緊。突然,只見他一把揪下頭上的頂戴,使勁往地上一摔,衝著門外開口大叫道:“來人哪!”
一名侍衛應聲而入,一甩馬蹄袖,單腿跪地道:“王爺有何吩咐?”
吳三桂大聲道:“備轎,去方大人府上。”
侍衛“喳”地應了一聲,上前拾起帽子,雙手畢恭畢敬地遞給吳三桂,復又一轉身,一溜煙跑了出去。
不一刻,一乘華轎出了王府大門,往西南方一拐,五、六名勁裝大漢一步不落地護在轎子兩旁,向蓮花池方向疾行而去。
話說點蒼山萬仞雪壁之上,雖是晴空萬里,卻又朔風凜冽,寒氣逼人。
靈鷲洞內,卻微風徐徐,彷彿另一個天地。
此靈鷲洞與佛頂峰雪界有所不同。這小小一方洞天裡,氣溫如初夏一般,每每一套劍式演練下來,他三人無不感到渾身燥熱,焦渴難耐。而擔當大師卻非要他們將一套劍式從頭至尾又從尾到頭反覆演練三、五遍,方可停下略微歇息,一日之內,又只許在午、晚飯前喝水解渴。而晚飯之後又需習文練字,剖析草書與劍法之相與不同之處。一日下來甚是勞累。
如此一來,三人中尤其韓風、翠羽,不得不將內功提到極至,按擔當大師所傳心訣周身執行,以抗禦熱燥焦渴。
原來,他二人在佛頂峰時,每日清晨練劍之前,都要按擔當大師吩咐,在石臺上頂風踏雪入靜立站半個時辰。初時,二人也冷不堪耐,手足發硬,渾身上下一片僵木,不得不按大師所傳心訣,將內功運到極限,以抵抗奇寒,月餘之後,便是隻穿些許單薄衣衫小掛,竟也能赤足踏雪往來於狂風暴雪之中而不覺寒冷。如今卻不得不運內功以御熱,他二人心知此又是一門極高的內功心法,拼命忍住渾身不適之感,加意體味中元之氣在體內各經絡要**間行走時的細微變化與差別。
沐蘭初來,一套點蒼狂劍從頭學起,極是吃力。好在是候王之後,任是家道沒落,但對於書畫之道,卻也知之不少,且有家傳武功根基,又曾由高人指點撥正過,學起來並非過於艱難。擔當大師又囑其將家傳“水雲劍法”中某些要害招法劍式,糅於眼下所學狂劍之中,故沐蘭使起狂劍來,又別有獨到之處。每每一劍遞出,中途竟一波三折,去勢難料,如行雲流水,流暢跌宕又飄忽不定,使對手難於琢磨招架。雖其氣勢不如翠羽、韓風那般狂放豪逸,然陰柔飄灑中所含殺機卻絕無遜色之處,難怪擔當大師觀沐蘭舞劍後曾大加讚賞道:“沐姑娘一路劍法,時而飄逸瀟灑,時而陰戾烈煞,乃深得書中趣意、劍法真髓矣!阿彌陀佛!李太白若在,當另吟沐姑娘舞劍器歌也!”
沐蘭心中卻仍有一事不甚明瞭,自打在佛頂峰被擔當大師從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