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第4/4 頁)
道,“王爺打算如何處置這倭國?”
“我看這桃園君恐怕不是長命之人,我朝天恩浩蕩,將桃園君接去治病,那智子內親王跟英仁乃國君之妹和兒子,自然少不得要隨去伺疾。那這倭國便任命一個總督管著即可,也是我朝的一番心意。”
“王爺說的是。”雲幕僚心裡暗道,你都將國君帶走了,這個國家跟亡國還有什麼區別。“只是奴才還有一問,若是這桃園君故去了,該由誰繼位?”
“雖說桃園君有一兒,但是歲數太小,我朝也捨不得這小孩子費心。不若我請皇阿瑪賜英仁一個爵位,在天朝養老罷了。這國君的位置還是給智子內親王吧!如今這智子內親王年方二八,皇阿瑪再賜下一段佳緣便也是妙事。”
“奴才明白了。”
這次詢問被史書稱為“京都定策”,按照永璇的計劃,桃園君、智子內親王以及英仁都被接到天朝暫住,桃園君故去之後,智子內親王被冊封為後櫻庭君,並從上三旗選了一個爵位不錯的男子與之結合,該男子後被封為東夷親王,為清軍駐倭國的最高統帥。按照規定,倭國國君的婚配人選必須由天朝賜婚,久而久之,這倭國國君的血統越來越來華化。同時為了平息倭國國民對清國的仇恨,永璇從內務府撥出大筆銀子建設倭國。按照“京都定策”規定,倭人正妻或丈夫為華人者,可獲得優待,具有華人血統的兒子擁有家產的優先繼承權。與此同時,孔子學院在倭國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多管齊下,倭國漸漸與華夏並無二致。
與桃園君定好和約之後,清軍將主力轉向困守江戶的幕府。此時的江戶已經被徹底圍死,若不是永璇尚未下令,只怕那永璔早就帶人蕩平了幕府。不過出乎永璔意料的是,他們居然在巡邏的時候,抓獲了一個內親王跟一個殿下。永璔本就是貴族出身,自然曉得這些人的政治意義。忙命人好好待他們,斷不可委屈了他們。
三日後,永璇跟永璔在幕府下會師。永璇並沒有讓人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