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易》之演!(第1/2 頁)
《易》承《河》《洛》,以數道之!只聽小姨講一“初”字,及“初六”“初九”,暖暖便已然通透,懂了剩餘的“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用六”“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用九”所述之意。蘇婉一一問過,眉目含笑,唇在暖暖的面頰上,輕輕的啄了一下。
蘇婉道:“很不錯,都看懂了……《易》是由《河》《洛》來的,最初書於龜甲之上,因無文字,故以點示之,便如《河》《洛》一般,共呈左、右各七組,後因書之繁瑣,便將之進行變化,便簡之為連、斷的線,來表示……”
邊講,她便在紙上,畫出陰、陽二爻,示意給暖暖看。
“後,人因其連、斷相對,便又以此為本,再行生造,以三爻一組,來表示乾、坤、震、巽、坎、離、艮、兌之象,代之天、地、雷、風、水、火、山、澤,謂之先天八卦;代之人事,或以行事別,或以親疏序,謂之後天八卦……”
“咱們畫個表來看……”
蘇婉簡單幾筆,便在紙上畫出一橫平豎直,大小勻稱的表格。暖暖看錶格一眼,又看小姨一眼,心道:“小姨好厲害……什麼都懂,寫字又快又好,就連隨手畫的線條、表格,也都像是用尺子規矩出來的一眼!”
“別看我,看這兒……”小姨嗔一句,讓她專心看錶格,表格中,將八卦的符號,一一寫明,下面先將簡單的先天八卦,進行應對,然後又將後天八卦寫了。後天八卦,卻一共分了五行,分從一國之行事的祭祀、出征、和談、善政、苛政等,應對八卦,又有其興衰變化之象,佔了兩行。
另外三行,則是對應的一個家庭的關係,如乾父坤母等,再及行事,一人之所行,一人之禍福,共計五行。
這一個表格看起來,倒是熟悉,暖暖心道:“誒,這不就是一些算命書上的東西嘛……是了,好像《易經》就是算命書來著……”她想了一下,便不再想,現在更主要的,是要認真聽講才對。
便聽的小姨道:“這個,看了、大致明白就好,無需死記硬背。說這個,小姨是要告訴你,實際上,從這裡開始,《易》的性質,就已經發生了變化了……它,不再是原本,講認識的‘認識論’了。”
暖暖問:“那是什麼?”
蘇婉默一下,才道:“是一種從認識論中,具化出來的東西,或者,我們可以稱之為是一些獲得了認識論的人,將自己的認識,套在易的頭上,所形成的一種東西。它不再是原本簡單的二十八個字、十四組詞,而是八卦,是由八卦,變化出來的六十四卦……”
講到六十四卦,她怕暖暖聽不懂,便著重、詳細的,將八卦是如何變成六十四卦的,很詳細的給暖暖講了一下,歸根到底,就是四個字:排列組合。暖暖很認真的聽――雖然她懂排列組合。
可,她很喜歡小姨給自己講這些時候,那種感覺。
“哦……”
講罷六十四卦的出現、形成,使得暖暖明白了後,蘇婉道:“由此,《易經》的一切前置條件,就都有了。在周朝時期,這一本書,終於經過歸納、整理,完全的呈現在了世人的面前――裡面,包含了眾多的經驗、智慧……”
這是“認識論”到“方法論”的一次變遷――因“認識”而“方法”,只是,這樣的“方法”新增進“認識”當中,變成了一種成見!
成見,於“初”不協。
“在古代,《易經》是輕易不傳的,因為裡面蘊含的東西,無論是已經有的經驗,或者是可以更深一層,找到曾經,《易》最初的影子,都可以讓人如魚得水、無法控制,讓一個人變成真正的人,而不是為人奴役、利用的工具。而且,當眾人皆愚的時候,有一個心術不正的人,學會了《易》,那就是災難……不過,現在社會不同了,《易》還是可以讓大家看的,至於說是用途嘛……”蘇婉的嘴角,勾起了一絲古怪的笑容,語氣輕鬆的說道:“沒事算算命,玩兒一玩兒,看看自家的風水,也是不錯的!”
暖暖心道:“好像《易經》就是用來看風水、算命、占卜的吧?”只是,這一念才起來,她便悚然而驚――不對!
她想著小姨適才的語氣、古怪的笑,一下子反應過來:將《易經》作風水、算命,豈非是故意的引導?或許,這是最初時候,故意的引導――既然,無法阻止更多的人,接觸《易經》,那麼為什麼――
不把他們帶偏呢?
這,無疑是利於統治、利於安定的!至於說其中的“真理”,只要那個“真理”的掌握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