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3/4 頁)
,”常樹德算了算說,“拿著電源,來回走15公里的路。”
祝子山肯定的說:“就這麼簡單。”
剛才,胡教官講過,執行任務的實驗員損耗率高達百分之七十五,任務肯定沒這麼簡單。三個人心裡都這麼想,祝子山一定是在忽悠我們。
鄧堅問:“那電源有多重?”
祝子山從雜物櫃裡拎出兩個手電筒大小的金屬物。“這是電源道具,和真正的電源在形狀、尺寸、重量上一模一樣。十一千克重。”
他又從雜物櫃裡抓出幾樣小巧精緻的物件,擺在桌子上,說:“我們執行此次任務必須攜帶的四樣裝置:電源、裝置探尋器、報警器、這個是資料儲存器。總重,十四千克。”
三個實驗員把這些物件在手裡掂量掂量,不是很重。
祝子山一一介紹:“電源比較重,安裝了提手,便於攜帶;這個是資料儲存器,其實就是大尺寸的隨身碟。”
“裝置探尋器,用來搜尋AB點上的裝置基地。由於年代久遠,地形地物和現在有所差異,並且,裝置基地都在荒山古墓內,只有使用這個,才能找到古墓入口,並且開啟墓門。”
“大家注意,這是報警器,訊號的有效距離正好是從A點到B點之間的直線距離。某一組萬一遭遇不測,無法完成任務,就要發出報警訊號,通知另一組完成自己的任務。另外,它還有一個功能,就是返回倒計時。我們執行任務的時間,一般為55到75個小時,這個時間是發射前設定好的。我們一旦落地,它就開始倒計時,提醒我們的返回時間。”
“它現在又增加了一項功能。如果任務時限到達,而有人沒能返回,流落在那裡,它就會開啟下一個返回倒計時,時間大約是一年,由專家們提前設定的。”
“大家要注意,如果無法立即返回,就要有在當地生存一年的決心。一年後,實驗室會開啟救援通道,要趁機會搭上末班車。否則,國家只好追認你為烈士了。”
鄧堅焦急的問:“為什麼?難道兩年後就沒機會了?”
祝子山搖搖手中的報警器,笑著說:“它自帶的電,只夠維持一年。除非你有辦法給它充電。”
大家恍然大悟,是啊,三百年前,到哪裡充電呢?
常樹德問:“在那一年中,報警器顯示的是什麼時間?”
“當然是北京時間。專家們沒有給它上裝萬年曆,誰也別指望在那個年代能準確計時。”
大家笑了起來。任務本身雖然簡單,但是隻有他們這些擁有特殊天賦的人才能去執行。
常樹德不解地問:“我們在三百年前建造裝置基地,如果發展到現在,豈不是要和現在的基地撞車了。”
胡教官說:“你說的很對,這的確是個思維悖論,用普通的思維確實不能理解。我想,這些問題還是交給專家和哲學家去思考吧。你最好不要鑽牛角尖,這種事情有先例。因為反覆思考這些問題,日夜傷神,我們已經報廢了三名實驗員。”
常樹德羞紅臉,再也不吭聲了。
祝子山說:“從明天起,我們就開始全面訓練。每天上午是體能訓練、電源和儲存器的更換訓練,以及思想理論課。下午是學習三百年段的生存技巧、實地勘察地形等等。誰還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問我。”
鄧堅說:“祝領隊,剛才胡教官說,你已經執行過一次任務,是真的嗎?”
另外兩個實驗員也睜大眼睛,看祝子山的反應。
祝子山點點頭,說:“是的,我前年參加了六百年段的任務。那次任務比咱們這次的複雜一些,主要是給A點的裝置安裝新的元件。大家不知道,我的老本行,是電器工程師。”
華安安奇怪地問:“六百年段也有A點?”
祝子山說:“是的,不管是三百年段還是六百年段,A點和B點都在相同的地點固定不變,它們只是存在時間上的相隔。以後或許還有九百年段,肯定也離不開AB兩點。”
為了消除這些實驗員的疑懼心理,他指著地圖,講起自己執行任務的經歷。
“五角星標識的是陡崖,這裡是中繼基地,也就是出入口。陡崖的下面,有一條公路,連線麗水和南平。這條公路,在明代就是官道,我去的時候,路況很差。”
“陡崖下面,是一面緩坡,順著緩坡走下去,有個村子,明代叫張橋畔,現在叫張家崖。緩坡和張家崖之間,是一條小河,名叫界溪。界溪上有一座石拱橋,張橋畔就因這座橋得名。當時,這座橋是官道上的必經之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