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部分(第1/4 頁)
各版本異文還不只這些。圍繞更香謎,東觀閣本在賈政“只垂頭沉思”後夾批:政老大有見解。姚燮側批:非思等謎也。還有陳其泰等人的批語。甲戌本和己卯本缺二十二回,不論。唯獨庚辰本又在暫記詩後附批一句:【此回未成而芹逝矣,嘆嘆,丁亥夏,畸笏叟。】夢稿本寫到賈政看完此謎後道:【這個莫非是更香?寶玉代言道:是。】甲辰本這句話則去掉“更”字,匯評本“更”作“便”。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戚序本和蒙古本不僅比其它本多出兩條眉批,內有【賈政內心沉思十數句,今本無,寶釵一謎,今本改為?作,不知作者本意在焉,賈氏失敗之先兆…】等語,而且文字多出好些,還加了蒙回末總評。各本結尾文字也存在異同。
面對如此複雜的異文現象,欲弄清更香謎的“有無”問題、制謎人的問題,和哪種文字屬於作者原稿的問題,唯一的途徑,是首先解讀更香謎,從其本身的內涵分析得出的結論,才是可靠的。現在,我以四種不同的方法予以解讀,看作者到底想以此謎傳遞何種意念或資訊。下面是更香謎原詩:【】內為解讀。
朝罷誰攜兩袖煙,琴邊衾裡兩無緣。【曹罷誰攜娘岫煙,今便依你終我願。】
曉籌不用雞人報,五夜無煩侍女添。【小仇不用幾人報,午夜無還是雨天。】
焦首朝朝還暮暮,煎心日日復年年。【叫叟早早回嬤嬤,見信二兒盍��!�
光陰荏苒須當借,風雨陰晴任變遷。【光銀仍然須當惜,紅女堙秦人便潛。】
這是第一種解法,只對部分文字作諧音讀,詩體不變。我在本書第三章已粗略解讀。我深信這是曹寅二牘。詩意淺顯明瞭。該謎底稿是曹寅的一封家書,信中“岫煙”的原型是曹顒母親李氏(後文有述)。後兩句“光銀”也可解作“光寅”,意為曹家變得一無所有,子孫們仍然要省吃儉用。最後一句是叮囑竺香玉,刺雍完事,立即潛逃。巧妙諧音,絕密藏其中,祖先發明的文字,奇妙無窮。
第二解:【曹遣邊,仍清寅。遇弘劫,當血染,扔銀光。念連撫兒,兒心見。母莫煩躁,照數繳填。顒死,還無銀。我保礽,桀雍報仇消怨,我倆離京,貶青焉,休倆,惜誰死?】這是將第一句的“曹”接末句的“遷”作的諧音倒解。“罷”作“死”解。
意思為:我可能即將被貶謫邊疆,康熙仍然在清查虧空,如果弘皙在中途救我,勢必要流血死人,如此,則散財相救。顒兒你扶老攜幼,你的孝心我知。勸母親不要煩躁,有錢就拿出來補填虧空,你一死,再無錢還債。我為保護廢太子,才選擇刺雍正報仇,只為消除怨恨,現在若我們被遣送青海,或死於路途,誰憐恤我們?
第三解:【詔遷邊,礽請寅語弘,劫擋煦遠,礽陰誑連,連糊耳,日行見母,母煩躁,抄搜叫天。顒事反誤也。我保礽,濟用不愁,消怨。我量李今貶青,寅寫娘,寫遂去死。】
此解解法與二解同,但斷句不一樣,文意大相庭徑。案:此謎提到李煦和太子胤礽,他兩人分別死於雍正四年和二年,估計李煦的死訊到雍正四年以後,曹寅才知曉,當時他只是估計李煦被貶,但被貶之地他尚不確,或者還未啟程。那麼,曹寅寫二十二回的時間,當在雍正死的那年之前。
第四解:【欠,弘借光,連見母,繳填,我報消,緣盡,寅草。】此解為八句詩的句首和句尾字的倒讀諧音,顯然是曹寅起草的便箋。所記事與它解無衝突,卻另有意思。
如此解讀出來,所有的問題就澄清了。一,關於制謎的人,顯然為黛玉無疑。本來,讀者自陷誤區,按第二十二回書中寫,謎語均是元妃從官裡派太監送到榮府讓大家猜,同時榮府的小姐、少爺們也都編了謎語讓太監帶給元春猜。這裡,前人在作書者、制謎者、猜謎者、被影射者四個物件中糾纏不休,正中了著書人的圈套,明明是曹寅制謎,卻故意說宮中送來的,明明影射黛玉,卻讓寶釵制謎,明明單附一謎,以提醒讀者作正文看。偏偏認作它山之石,視偽作論。
此謎意思說,我這謎,所有意思都在其中了,無須附帶任何解說文字,就看你能否猜著,若猜著,便有一大堆文字,猜不著,便“不是”作者寫的,謄抄者自然會漏抄。偏偏給找個“破失”之理由。漏掉此謎,可能嗎?試想,假如批“此後破失,俟再補”的人即作者,若真的寫到這裡紙破損了,家裡沒有紙了嗎?就缺那麼一段文字,不能重寫嗎?若是個傳抄者,為何單單一字不漏記得更香謎詩?還特地單頁備記在那裡,他健忘嗎?可見,作者這麼做,是“此地無銀三百兩”,是一個注重提示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