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第2/4 頁)
蘭聽了這話甚覺合意,於是回了一通“酸論”,“酸論”諧“宣冷”,暗示祖父曹宣寄人籬下的難堪處境。甄寶玉曾說“所以老伯鍾愛,將為席上之珍”。“珍”即指珍兒曹顏,證明曹寅對曹宣人品評價並不咋地,唯對侄子曹顏的才識深表賞識,皆因“人親骨頭香”,難免偏見。可惜此子年壽不永。故第二回“冷子興演說榮國府”介紹賈珠早亡時,作者連作三批:【記清。頭胎生的公子,名喚賈珠,十四歲進學,不到二十歲就娶了妻生了子】;【此即賈蘭也。至蘭第五代。一【子男嫡,我得也】病死了】;【略可望者即死,嘆嘆!】
不難看出,在曹藍出生之前,曹寅內心深處有一個夢想:在諸王爭儲不見分曉時,曾想過以曹宣皇室血統和名分,將自己親生子曹顏推上諸王陣營。以謀求穩固曹家富貴根基。這一夢想隨曹顏的死亡、曹顒被收監、曹天佑弱智而徹底破滅,才轉而寄希望於嫡孫曹藍。雖然作者沒有明白說出,但李紈判詞“一盆茂蘭”;“氣昂昂,頭戴簪纓,光燦燦,胸懸金印,威赫赫,爵祿高登”等字眼,已經透露出作者想讓曹藍承傳世勳王業之心,他讓本為弘曆叔祖的曹宣與探春(弘曆)平輩,無非是想將曹藍與弘曆這兩個同年出生的一君一臣之後,擺在同等位置,對照而寫,以應“蘭桂齊芳”(桂喻弘曆)之讖,其動機昭然若揭。
如此解讀《紅樓夢》,方解其中味。我寫這部書,如百事解得九十九,一事存疑受阻,則功虧一簣,不敢盲從落筆,貽害後世之人。憑本人想象力,洋洋百萬字,也寫得來,然學術文字,若再真真假假,“撿到封條就是信”,則《紅樓夢》作者永世難見天日了。書中之味你知,然“解”中之味誰知? 。 想看書來
第五節 抱出宮外的重生皇子――曹宣
在網路時代,“作家”淪為“寫手”,“雅號”被“諢號”取代,不僅寫作方式由傳統的“爬格子”演變成敲鍵盤“碼字”,文體也出現五花八門的新花樣。比如“穿清文”、“架空歷史”之類。這類演義不象演義,傳奇不象傳奇的東西,雖不能讓讀者“開卷有益”,卻讓人獲得短暫*。難怪有學者將網路文學貶斥為“文字垃圾”。其實,這類隨心所欲,只求精彩,不求真實,一味顛覆歷史的篇什,是年輕人的把戲,是時代的產物,是逼出來的。
要知道,當*、暴力、時政等劃定為寫作禁區之後,歷史、文化、語言文學功底淺薄,又偏愛舞文弄墨的新生代,不知道該寫什麼,於是選擇了此等天馬行空的行文方式,宣洩其內心壓抑已久、躁動不安的情潮與慾望。在我看來,這一現象見怪不怪,無異於光棍的*。是國人文化“貧血症”的綜合症狀。
我讀《紅樓夢》,也讀出諸多駭人聽聞的歷史事件。本節的發現更是讓你聽來毛骨悚然。又一宗正史不載、僅聞於傳說的宮廷軼聞,被《紅樓夢》記錄下來:正史關於順治第四子出生三個月夭亡的記載,居然是假的,這個嬰兒其實並沒有死,他被康熙乳母孫氏偷偷帶出宮外撫養成人。曹寅將這件事居然寫入了《紅樓夢》,並將這位王子作為主人公之一,隱寫了他一生的經歷。我之所以在論述這個發現之前寫上前面兩段話,旨在提醒大家,不要將學術研討文字當“清穿文”看,我是嘔心瀝血考證出來的。
首先,我先介紹一個與本案相關的德國人。他名叫湯若望,原名約翰亞當沙爾馮貝爾,1592年生於德國萊茵河畔的科隆城,1618年從里斯本啟程,於1619年到達澳門,他用了一段時間學習漢文化之後,於1623年抵達北京,受委託從事撰寫崇禎曆書等工作。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湯若望留守在北京的教堂中,守護教堂和曆書刻版。順治元年(1644年),八旗兵入關之後,湯若望獲新朝信任,掌欽天監信印;終順治一世,湯若望深受皇家賞識,當時的孝莊皇太后和年輕的順治皇帝都對他非常尊敬。後來順治皇帝感染天花而英年早逝,選擇繼承人的時候,在皇二子和三子之間徘徊不定,湯若望提出選擇生過天花而具有免疫力的皇三子為帝,即此後的康熙大帝。
在魏特著、楊丙辰譯的《湯若望傳》中,有如下一段記載:順治皇帝對於一位滿籍軍人之夫人,起了一種火熱愛戀…這位軍人於是乃因怨憤致死,或許竟是自殺而死。皇帝遂即將這位軍人的未亡人收入宮中,封為貴妃。這位貴妃於一六六○年產生一子,是皇帝要規定他為將來的皇太子的,但是數星期之後,這位皇子竟而去世,而其母於其後不久亦然薨逝。
據陳垣先生考證,這位軍人的夫人就是被封為皇貴妃的董鄂氏,而這位軍人則是董鄂氏前夫即順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