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部分(第3/4 頁)
輝。
第六十八章.日本細菌部隊
一.
細菌武器的使用,是不分軍,民和國界傳播的,能危害到全世界人民的生命。
多次的國際公約,均有“嚴禁便用細菌武器”的規定。
日本的首相曾召集召開了“東方學術會議”,制定了爭奪世界的策略。
醫學院三友俊男教授獻計說:“缺乏資源的日本,要想取勝只能依靠細菌戰”,又說:“細菌武器的特點是殺傷力大,鋼鐵武器只能殺傷其周圍一定數量的人,細菌武器具有傳播效能,可以擴大傳染,死亡率高。
第2個特點是費用低,不需要用鋼鐵”。他的計策很快得到採納,隨即在東京陸軍醫學院專門設立了細菌武器研究室。
三友俊男又提出在我國東北建立細菌戰部隊,旨在避免洩漏出的烈性傳染病原體危害及日本本土,又可使用中國人做人體試驗。
為此於1932年在我國孟家屯地區設立了三友細菌部隊,對外稱“東方部隊”,隸屬關東軍部隊。
在此期間,三友俊男就開始進行人體細菌試驗和活殺解剖的觀察,以驗證細菌武器的殺傷效能。
獨有日本軍國主義者在侵華戰爭中,使用高度保密的手段,大量生產使用了細菌武器。
1942年,日本關東軍參謀總部作戰課己認為細菌武器是“決戰武器”,“種族滅絕武器”和“消滅敵對民族為目標的武器”
三友俊男大佐是最早在黑龍江省牡丹江孟家屯成立一一O細菌部隊的首要戰犯之一,他們在那裡組建試劑工廠,人體實驗室和靶場。
對外稱“關東軍軍馬防疫給水部”,並在這個名頭的掩護下,開始從事鼻疽菌,炭疽熱菌,牛瘟菌、斑駁病等的生化研究。
曾在該部隊服過役的日本上士試驗員石原四郎二戰後在前蘇聯伯力接受審問時曾供認,在他的操作下,該部隊每年可生產一千公斤炭疽菌,或生產鼻疽菌五百公斤。
材料披露,第一一O部隊用牲畜做實驗時,常有意給牲畜傳染上病菌,再趕到附近的村莊和牧場,實驗病菌的效能。
附近老百姓家裡的牲畜常常會得上傳染病死去。
第100部隊還多次深入前沿陣地,進行細菌攻擊武器實驗,它所研製出來的病菌被廣泛地應用到侵華戰爭中。
翻開歷史的檔案,我們可以看到侵華日軍第一一0部隊的斑斑劣跡。
鮮為人知的是,罪惡的第一一0部隊還曾滅絕人性地用活人做細菌實驗。
五常縣孟家屯附近一個叫莊滿囤的農民曾在地下室裡看見過三個“煉人”用的火化爐,上面有厚厚的骨灰。
附近農民到“牲畜掩埋廠”挖馬骨頭賣錢,結果挖出大量人骨。
石原四郎也供述說,1943年,他曾在7名“實驗材料”(人)上做毒物實驗,其中一人喝下含有一分克海洛因的稀粥,15分鐘後死亡。
二.
1940年日本關東軍奉日本天皇第2道敕令,在海拉爾,牡丹江,孫吳,林口和大連等地設立5個支隊,以防一地被炸,還有另地可連續作戰。
每處定員為一千人。
據前關東軍司令部幹部部長村正壽夫大佐說:“我視察過“一一0”的各實驗室和大量培養致命菌的各生產場所。
我老實說,這一致命式生產的巨大規模真正使我驚奇,我所看到的一切,實在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又說:“當他們向我舉出己培養出的傳染病菌,據我記得是很大的數目字時,我真是驚服萬分。
三友俊男認為細菌戰和自然界發生的流行病有所不同,還需要透過活人人體試驗,來摸索規律並加以驗證。
一旦獲得成功即可直接用於戰場,大大縮短時間。
經過日本關東軍司令部的批准,人體試驗是三友俊男於1932年在牡丹江時開始的。1933年關東軍副參謀長齋藤在視察後的日記中寫出:“被試驗者一個個嚴密地關在棚欄裡,把各種致病菌注射在活人體內,觀察其病情發生的變化。
還看到用神經毒氣,毒藥和高壓電流的殺人試驗,分別各用兩名###進行試驗以及用低溫冷凍人等的試驗”。
1940年三友部隊遷往牡丹江孟家屯建立的新址後,又大量開展了人體試驗。
這裡擁有任何世界級的研究所都羨慕的研究裝置。主要裝置是4個製造細菌培養基的容積各一噸的罐。
14個培養基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