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3/4 頁)
立判斷,單獨完成任務。
夜色朦朧,炮彈聲震耳欲聾,在地面上四處開花。
黃面板的特勤隊員,個個目光炯炯,好像東北虎下山一般,他們以最快速度接近硝煙瀰漫的目標。
頑強的毅力,健壯的體力,持久的耐力,對一名合格的特勤隊員是必備條件。
後有追兵,前有堵截,要高度警惕,停地小跑著奔襲,全程幾乎沒有休息的時間,體能消耗達到了極限,肉體已經麻木,惟有精神存在,沒有頑強的毅力和百鍊成鋼的體魄,是根本無法完成任務的。
特勤隊員的裝備與一般部隊士兵也不同。
他們除配備先進的衝鋒槍,微聲手槍,匕首,特製鋼弩等輕型武器,還配有擲彈筒,輕機槍,重機槍等武器。
他們是在戰鬥中訓練,在訓練中戰鬥。
他們是黎國維的眼珠子,心尖子,有好東西立刻就給特勤隊。
別的部隊在戰爭中傷亡在40%…60%,只有他們才犧牲十幾個人,把黎國維心疼得夠嗆,準備以後有合適的時機,趕緊把缺員補上。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第二十九章.巧取日偽軍需
一.
1939年冬,敵人以數十倍於抗聯部隊的兵力集中綏寧,樺川,富錦,寶清各地區,縣,山邊和森林地帶大舉進攻。
日偽當局以強大兵力對抗聯部隊進行連續不斷地“###”。
同時極力強化它在城鄉的法西斯統治。
在城鎮瘋狂屠殺共產黨人和愛國者,摧毀抗日救國組織,嚴密控制人民活動;在農村加緊推行“集團部落”政策,把分散居住的農戶強行遷到它控制的“部落”中去,實行保甲制,連坐法。
日軍為鞏固東北佔領區,更加瘋狂地推行 “三年治安肅正計劃”,重點矛頭指向東北抗日聯軍。
在軍事上,進行大規模的###,以一部兵力固守點線,嚴密封鎖。
以主力反覆進行“清剿”。
抗日聯軍所恃者無非是人民,抗日聯軍與老百姓的關係是魚與水的關係。
魚 “其得於水,不難生存也,其不及於水,必乾渴而死”。
東北抗聯被日遊擊戰偽“歸屯並村”的毒計所害,與人民割裂開來,
他們在政治上,大力加強殖民統治,實行歸屯並村,設立集團部落,推行保甲制,連坐法,提出專打共產黨,不打山林隊的口號,大肆破壞共產黨地下組織和逮捕抗日救國會人員,分化瓦解抗日武裝。
在經濟上,實行配給制,凡屬棉花,糧食,食鹽和藥品等,不準人民群眾帶出村子和部落,以斷絕東北抗日聯軍的物資來源。
在思想上,實行奴化教育,灌輸日滿一體的思想,清除反滿抗日思想,實行法西斯白色恐怖。
在抗日遊擊區,割斷抗聯部隊與人民群眾的聯絡,抗聯部隊在敵人重兵“###”, 敵我力量和武器裝備對比的眾寡懸殊、優劣懸殊。
軍需給養無源,又難以得到群眾支援的極端困難和險惡的環境裡轉戰各地,英勇奮戰,堅持游擊戰爭。
進入1940年後抗聯各部的困難局面仍在繼續惡化,在敵人嚴密封鎖下,部隊給養經常發生困難,戰士數日吃不到糧食,食鹽,有時竟以樹皮果腹。
抗聯活動的地區是中國東北的森林不同於別處的森林,戰士們甚至只用一把小刀就能生存。而東北的森林緯度高,溫度低。
山林險峻,冬季奇寒,冰雪連天,自然環境極為惡劣。
尤其在冬天的夜裡,簡直非常人所能忍受,為防止暴露目標,往往露營時不能生火取暖,又缺醫少藥,還要日夜行軍打仗,許多戰士因餓,凍,病死亡,部隊減員很大。
經常幾天吃不上頓飽飯,傷病員更是缺醫少藥。
當年曾流傳著這樣一首東北抗日歌謠:“抗聯醫院不簡單,條枝軟床格亂顫,松樹樺皮當天棚,綠草青苔當地毯,傷員們,好男兒,鋼鐵漢,沒有醫藥不呻喚,一日三餐吃不飽,傷口沒好上前線。”
二.
“像現在這樣一步一步退卻,不是等死嗎?
眼下必須以攻為守,最好是奇襲寧安地區的縣城。
勝了,可以削弱敵人,獲得戰利品,補充自己,不勝,也可以牽動敵軍,乘隙轉移,跳出日,偽的包圍圈。”
黎國維的一番話,聽得周保中直點頭。
1940年,春季的夜晚,氣候宜人,微風輕輕地吹在臉上,使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