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3/4 頁)
方,有南北兩個隧道口。
隧道很窄,每次只能彎腰透過一個人。
越過前面的射擊孔,往下走數層臺階,就是地下指揮部的主走廊。
";特倉";內部有師團長室,參謀部,作戰室,通訊室等。
";特倉";的牆壁和頂棚均為米厚的鋼筋混凝土建造,各個房間都很寬闊。
";特倉";長70米,寬10米,高2米,";特倉";有自備的發電機照明,進入指揮部,可以從窗戶向陣地入口附近掃射。
陣地的西南有炊事戰壕,水井,北面有軍隊醫院,東南山谷中有地下糧草倉庫,隧道間各部門的聯絡由有線電話和傳令兵擔當,電臺總機是師團通訊有線交換機,話務員為女兵,有3臺100個插孔的交換機。
現在人們見到的這個大山洞,就是日軍的地下兵舍。從第一衛兵所到大型地下兵舍,至少要走一小時,而且戒備森嚴,需經過第二衛兵所和幾個坑道,方可抵達洞口。
到洞口後,還有三道門。
進人山洞的人,經過第一道門的盤查,在第二道門外需對鐵管喊話,裡面的人在另一端管口,辨明之後才會開門。
大家看,側壁上這根中空的鐵管子,就是用來盤查喊話用的。
走廊盡頭的兩間廳室,就是兵舍,每室居住百人左右,這樣的兵舍,在附近共有4個。地下兵舍是用高強度水泥澆鑄在大山的腹部,洞口偽裝成山體一樣。地下兵舍的厚度可以抵住50噸級的坦克和重炮的轟擊。
我們再來看看寧安高地。
所謂勳山高地,就是要塞炮臺的集中地。
在這裡,每隔20米便有4個炮臺遺址。
勳山高地的炮臺,只要一按電鈕,其炮身就可以自由上升下降,就是蘇聯坦克攻擊過來也休想越過那麼寬的防坦克壕溝。
據有關資料記載,勳山陣地中有防坦克溝,鐵絲網,散兵壕,炮臺,機槍掩體等設施。
二.
侵華日軍歷時10餘年,在東起吉林省琿春,中部經黑龍江省中蘇邊境,西至海拉爾和阿爾山5000公里邊境地帶,共修築17處要塞。
要塞群相加約1700公里,共有8萬個永備工事。
此外,還包括數以千計的永久性地下倉庫,電站,通訊樞紐部,給水站等附屬軍事設施和大量二,三線一般陣地和野戰陣地及軍用機場,軍用鐵路和公路,工程巨大。
日軍要塞所有築壘都構築有鋼筋混凝土工事。
永備火力點,有鋼帽堡,裝甲觀察哨及土木質火力點。
有步兵掩體,機動戰壕,反坦克壕,連環鐵絲網和防步兵地雷區。
有彈藥庫存,糧秣庫存,發電站,給排水系統和浴室等,有以班,排為單位的兵室,會議室,醫務所,廚房,電話機房和軍官指揮所,有電動鋼軌運輸車和專用通道,豎井,通風口等。
洞口頂部和四周還要澆築混凝土,一般都是1到2米厚。
日本關東軍修築國境築壘工程,採取當時世界最先進技術,耗費巨資,在茂密的山林中秘密施工,其隱蔽程度即使白天走到近處也難以發現。
侵華日軍17處要塞的設計、施工和經營,是在極其保密的情況下進行的,其保密措施由始至終貫穿著秘密偵察,秘密設計,秘密施工。
有關日,偽軍事檔案資料均標註著“絕密”,“機密”等字樣,其原文中無一不多次反覆強調“秘密保持”的重要性。
日軍勳山要塞分上中下三層,為一個鋼筋水泥永久性工事,並配有炮臺,土石壕塹,掩體,戰壕等,方圓平方公里,洞門口鐵製門。
要塞佔據制高點,是一處規模巨大,構築典型的侵華日軍戰略要塞。
離東寧不遠,是牡丹江。
離牡丹江不遠,是鏡泊湖。
秋風四起,北方的秋天把心滌盪得如秋的天一樣的空曠。
天地無語,遠處是山,近處也是山,好像天地本來原目就應該是北方這樣的秋天。
東寧要塞位於東寧境內,是侵華日軍為防禦前蘇聯的進攻而修築的軍事築壘,北起綏陽鎮北閻王殿,南至甘河子,正面寬100多公里,縱深50多公里。
有飛機場11個,永久性工事400多處,野戰炮陣地45處。
抗日戰爭時期,東寧曾屯駐過日本關東軍三個師團,計13萬多人,其中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