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4 頁)
吃的。
休息時,你就必須得找一個樹坐著倚著,你能起來,平地坐著你會起不來的。
王慶華的作戰風一是“刀狠”。
一把刺刀,左砍右殺,打肉搏戰時,讓許多日軍命喪刀下。有一次他奉命率隊護送一批槍支到義勇軍某部,在路上遭遇日軍,戰鬥十分激烈,最後當鬼子舉著刀向護送隊衝來時,王慶華第一個迎上前去,一刀就結果了一個鬼子。
最後護送隊不僅全殲了敵軍,他還繳獲了敵人一架望遠鏡。
二是“槍神”。 王慶華槍法奇準,可謂彈無虛發,百發百中。遇到難啃的骨頭,首選人物就是神槍手王慶華。
更值得稱道的是另一絕技:投擲手榴彈。
他的投彈以準;穩;遠而成為聞名東北義勇軍的“榴彈大王”。
孰不知,飛鏢才是他的絕技,有這樣的功夫投彈哪能不準不遠呢!
在一次反清剿的戰鬥中,敵人的炮彈在附近爆炸,林嵐毫不猶豫地用自己身體保護傷員,當場負傷,不能動彈。
這位傷員把綁腿的帶子解下來,一頭綁在自己的肩上,一頭綁在林嵐的腰間,爬著把拉下陣地。
夢梅身上揹著傷員,心裡乾著急,卻幫不上忙,只好拼命先把傷員送到,再返回去幫忙。由於傷勢過重,最後傷員還是犧牲了。
夢梅脖子後面也被彈片擊中了,全是血,竟然一點都沒有察覺。
王慶華的心裡很疼,一個是他們參軍的學生們第一次犧牲戰友,一個是最密的親人,朋友第一次負傷。
第十一章.山野密林深處
一.
在歷史的記憶裡,這凝重的一頁豈能輕易翻過。
在民族危亡之際,中國共產黨號召群眾進行武裝抗日。
東北各階層群眾和東北軍,警察部隊的部分官兵紛紛組成義勇軍,救國軍,自衛軍,大刀會,紅槍會等抗日武裝,統稱為東北抗日義勇軍。
這些武裝部隊無統一領導和編制,各自具有相當獨立性,軍費靠自籌或全國人民捐助,主要用輕武器乃至大刀長矛,以游擊戰為主要作戰樣式打擊敵人。
義勇軍高舉“誓死抗日救國”,“還我河山”的旗幟,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同日本侵略軍展開英勇的武裝鬥爭。
各路義勇軍頻繁出擊,破鐵路,炸橋樑,先後攻克錦西,通遼,岫巖,新賓,撫順等數十座縣城,控制了廣大地區。
8月下旬,第21、第24路義勇軍多次襲擊奉天城,一度佔領東塔機場,震驚了日偽當局。
遼寧省義勇軍5萬餘人,多次打破日偽軍“###。”
一部分堅持到1936年,爾後加入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聯軍第1、第2軍。
東北抗日義勇軍堅持抗日鬥爭十年,戰鬥2萬餘次,斃傷俘日軍5萬餘人、偽軍6萬餘人,給日偽軍以沉重打擊。義勇軍也遭受了嚴重的損失。
東北義勇軍的英勇頑強戰鬥,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敢於抵禦外侮的大無畏的革命愛國主義精神。
為建立東北抗日武裝統一戰線和建立東北抗日聯軍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和經驗。
根據戰爭形勢、任務和敵我力量對比的重大變化,適時地調整軍事戰略,改變作戰形式,關係到革命戰爭的堅持、發展和勝利,關係到中國抗日的前途。
戰略轉變是對舊的思維定勢的否定,往往會遇到很大的阻力和障礙。
有思想觀念跟不上客觀情況變化的問題,也有來自錯誤傾向干擾的問題,需要戰略指導者做艱苦細緻的工作。
王慶華有勇有謀,機警大膽,經歷了一場場生死的鬥爭,在黑雲彌空,千鈞一髮的危險關頭,終於一次次脫險。
俗話說:“龍生九子,個個不同。”
從不多的資料看,王慶華與姐姐王秋惠個性頗為相異。
姐姐王秋惠溫和中不無懦弱,謙抑中夾雜畏葸,面臨矛盾習慣取調和折中的態度,遇到打擊習慣忍讓妥協,逆來順受。
而王慶華則敢作敢為,抗直而有肝膽,喜怒形於諸色,是一條響噹噹的硬漢子。
王慶華此時已擔任抗日義勇軍第二師第五團十三營長,教導員則是傷愈歸隊的夢梅。
他們的人員是以全國部分到東北,為參加抗日而從軍的學生們組成。
大約有600多人,共分為三個連。
他們在敵後戰場的棋盤上“做眼”,零敲“牛皮糖”,散吃“豆腐塊”,使強敵深陷泥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