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4/4 頁)
前後住了近半年,其中有大部分的時間住在一對留學德國、並已在德國工作多年的上海夫妻的家中。那時出國費用是包乾的,我主要是想省點零花錢去旅遊。
那時留學美國是非常難的(其實現在也並不容易),所以不少人選擇了歐洲,德國便成了重要留學國。當年去德國比較簡單,語言沒有固定的考試方式,只要在相關語言學校學夠若干學時,簽證取得容易,有的大學還有免學費的優惠。
那對上海夫妻是在37歲的高年齡段選擇出國留學的,原計劃到美國,而且各種條件基本具備,只等成行了。不巧,正趕上了1989年“六四風波”,留學美國被迫擱淺,而他們夫妻已是萬事俱備、心似出箭,不得已選擇了德國。他們也經歷了痛苦的轉變,首先就是語言,英語都像模像樣了,又要從頭學德語。
我住他們家時,夫妻倆已經出來十一二年了。在德國學習後,他們找到了工作就留下來了。實際上,那時能出去的很少有人打算回來,我們國家有相關的統計資料,早已經證實這種情況。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到底要不要去留學——重新回答這個問題(3)
閒來和他們聊天,他們唯一的女兒找了個德國丈夫,已經在德國安家,隔著幾百公里,逢年過節走動一下,也就如此。
他們一直住在政府的廉租房,出國多年的中國人,一旦兒女的事情安排妥當,想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國,尤其是上了年紀的。
他們也是如此,工作上的事乏善可陳,中國人在外工作終究會碰上“玻璃天花板”,美國略好,歐洲尤差。他們說起工作中的種種不快,甚至常常在一種“善意”的奚落、戲虐的環境中“苟且偷生”(是他們的原話)。當時他們夫妻唯一的希望就是趕快熬到退休,回上海養老。
他們身上有中國人、尤其是上海人特別節儉的美德,十幾年拼搏摔打積攢了大約相當於100萬元人民幣的財產(10年前也是一筆相當大的資金了)。當時,他們就頗有些擔心地說:幾年前回上海還能買棟小別墅,現在怕只能買套三居室了。
眨眼間10年過去了,好長時間以來,與他們也疏於聯絡,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