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3/4 頁)
觀眾”,我們的生存便是絕望的生存。
時代和社會給與我們的都是“皮相”,無論它們看起來多麼耀眼和貌似重要。即使是我得了諾貝爾獎或者做了聯合國秘書長,我也不會高興太久,因為它們並不能改變我的本質。但如果有人告訴我可以死而復生,我就可能會真正高興起來。
看那些一門心思生活的人,我會時常產生一種錯覺,以為他們是永遠不死的。的確,生存的耐性和韌性足以使人漠視死亡。而當死亡來臨時,這種韌性和耐性又足以使他們平靜的接受死亡。但他們的死破滅了一種假象,使人覺識到生命終究是脆弱的。
為了走所謂的正道,我始終剋制著自己,收斂著自己,壓抑著自己,以至今天覺得還沒有充分享受生活,便已走到了生命的盡頭。但倘若我當初放縱了自己,我今天又會覺得自己過早的偏離了正道,卻還沒有走到生命的盡頭。放縱和自我抑制到頭來都要後悔,但有不後悔的人嗎?我還沒有看到。
我靜靜的坐下來,內心空空,毫無所想,沒有心念在流動,我知道,我此時是在享受生命。而當我的心念流動起來時,對生命的耗損就開始了。
你熱愛什麼,什麼就變成享受,你厭惡什麼,什麼就變成勞役,其實與物件無關。人生就是一種勞役,但因為人們熱愛它,所以,也便甘願受這種勞役。
生存就是重複生存,本沒有多大的趣味和新意,使我們願意活下去的是我們的生存感受,那些欣喜,熱愛,激動,嚮往,執著,乃至於痛苦和憂傷。
我們依靠物質活著,但卻需要超越物質的東西使自己願意活著。 電子書 分享網站
永遠的痛
永遠的痛
失學對我來說是一個永遠的痛,一個永遠無法驅除的陰影,因為它深深的影響著我的生活和整個一生。因為我的失學,我的一生都改變了。這包括我的外在生活和內在的生命體驗。因為失學,我變成了“另外一個人”。而我所有的努力就是盡力阻止和滯緩這種改變的程序,盡力不迷失“本應”的我。所以我寫作,寫作是我唯一表達生命的方式。寫作使我保持和保留了本然的生命。從這個意義上說,失學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我。他只改變了 我外在的生命方式,和我所可能經驗的生命內容,改變了我部分的心性和對世界的看法和態度,我仍然是我。
在青年時代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我都是在內心生活中度過,我自成一個世界,並把所有“外來者”都當作異己的東西加以拒絕。雖然嚴酷的現實一次次的把我這個自造的世界擊碎,但我都能在不長的時間內很快修復它。
在我眼中,“現實”只是一個偶然的光顧者和闖入者,只要我與它保持距離,我就能保有我內心世界的完整。但現實是一個不速的客人,常常在我最意想不到的時侯光臨。於是,破碎、癒合、再破碎、再癒合,在不斷地拒絕和抵抗中,我內心自成一體的世界被強力的現實開啟了。我開始接受它的某些規則,承認它的某種必然性,並自覺的進入它
深深眷戀
深深眷戀
人生不僅是一個生存的過程,它還是一個感受的過程。生存讓我們擁有自己,感受讓我們擁有萬物和永恆。如果說生存僅僅是一種本能,那麼感受就是一種愛,一種對宇宙萬物細緻入微的體察和情感。山川大地,日月星辰,季節輪迴,滄海桑田,花開花落,只是自然的徵象,但因為有了一雙注視的眼睛,一顆體察的心靈,便都呈現出迥然不同的意義。是的,以一種生命之愛傾注在正在經歷的事物上,感受生存的每一瞬間,生存就會呈現出它特有的美感,我們就不只是在生存,還是在經歷生存,它的“流逝性”會讓我們深深眷戀。
沉入或者清醒
人始終在靈魂與肉體、精神與世俗、心靈與現實、寧靜與躁動、超脫與沉淪中掙扎,進行著無休無止的存在與生存的糾纏。我活著,我沒有意識到自己在活,我經歷著,我沒有意識到自己在經歷,我彷彿只是在完成一個個的目標,達成一個個的目的,不斷受慾望和願望的驅使,去追求一個個力所能及或者力所不逮的目標。但同時,我又不斷地從這種塵世之夢中間歇性的醒來,看到了身處在過程中的自己。其實,“一切都是沒有結局的開始”,我所要完成的那些目標,所要達到的那些目的,都不過是生存過程中的起起伏伏,有沒有那些目的和目標,有沒有達成那些目的和目標,我們都已經在過程當中了。一切皆流,萬物常變,我們所孜孜以求的一切都在流逝之中。但我們只有在很少的時候才能意識到這一點,從而獲得片刻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