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4 頁)
而,我們也無法把握。
隨著人自身的活動和外界的活動,各種印象,感覺,紛至沓來,源源不斷。強烈的進入意識,微弱的進入潛意識,經過不斷的融合,提煉,構成了思維的全部材料和基礎。
意識是覺醒的潛意識,潛意識是沉睡的意識。潛意識狀態也可以稱為自然狀態。
一切相信意識都是表層的。這不僅體現在社會的層面,在心理的層面也是如此。
當人用整個身心面對一種壓力時,可以用種種打算來緩解壓力。而當人鬆弛下來,毫無準備時,忽然想起這種壓力,就會感到加倍的重壓。因為這時人的承受力已降到“零”,一切還得從零開始。
我無法判斷我痛苦的感覺與他人痛苦的感覺是否相同,因為我無法深入他人的機體感受同一種情緒。
當一系列違反自然習慣的事件一再發生時,即使是最理智的頭腦也會發生混亂。
遠離就是高度。
人的認識總是隨著外界的強度和與人關係的直接間接的程度,而呈現出不同的次序和層次,通常情形下,人都是先認識直接的,後認識間接的,先認識基本的,後認識非基本的。先認識必要的,後認識非必要的。
是所有事物背後都隱藏著規律和內在聯絡,還是人的頭腦只能認識有規律和內在聯絡的事物,抑或是無規律無內在聯絡的事物,一旦進入人的頭腦,經過思維的過濾,就變成了有規律有內在聯絡的事物,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
人按照自身的思維方式,規定著宇宙和自然,並把這種規定當成宇宙和自然本身,當成是認識對宇宙與自然規律地發現,在這裡,規定和發現同時進行。
認識,就是規定,我們生存在一個被規定的世界裡。
並不是世界是對立統一的,而是人只有用對立統一的方法才能認識、理解、和解釋世界。如果人有其它的方法認識、理解、解釋世界。那麼,這種方法也會成為世界的法則。但這隻能是一種假設,我們所處的時空決定了我們思維的本質只能是這樣,而不能是那樣。
當我們在頭腦中想像一件事完成的全過程時,我們是在減輕該事件給我們造成的心理壓力。但想象完成並不等於實際完成,它只能起到暫時減輕壓力的作用。所以,需要我們重複想象。
有時,某些並不重要的印象,場景,一旦進入意識,就會留下很深印記。這時,我們便有理由相信,理智認為不重要的,對意識就可能具有特殊意義。
不管是佛還是道,其目的只有一個,把意識還原為無意識,用使意識靜止的思想抑制消滅引起意識活動的思想。之後,只留下使意識靜止的思想在心中,並不斷用這種思想規範強化意識,使其緩慢下來,逐漸靜止,最後與無意識合而為一
思索,既是意識向潛意識尋找它所要求的東西。
印象不是感覺,但它可以引起某些情緒上的變化,使它一出現,就會有某種感覺伴隨。
認識的表層有一種易變性,使它能對一切事物順其自然。事物的表層有一種確定性,使人能夠一目瞭然。
我們把世界用我們“懂”的語言翻譯過來,再把它置回世界,說這就是世界的樣子。我們是偉大的翻譯師,依據的原文是“過程”。
我們的感覺和情緒經過無數次的重複,那一類事物引起哪一種感覺,已經部分固定下來,構成了人最基本的心理反應。
我們的意志力與外界的壓力成正比,外界壓力增加,我們的意志力也隨著增加。而當外界的壓力減小或消失時,我們的意志力也會恢復到原來的狀態。這時,我們就會驚異於自己何以有那麼大的克服困難的力量。
回憶過去,就是重歷以前的某些經歷、事件,以及重新體驗伴隨重歷而出現的各種感覺。
直覺也要經驗和曾經經歷過的感覺做比較和參照,只不過這個過程很短暫,幾乎是瞬間完成。所以,並不為我們所覺察,就彷彿是直接觸到的。
人若認識變化著的事物,必須省略掉中間的過度部分,只取事物變化前和變化後的狀態做比較,從而達到認識該事物的目的。而這種認識事物的方法,在我們的頭腦中,就顯現為事物是對立的、相對的、差異的、或者是矛盾的。
我們的記憶之所以能隨意檢索人生任何時期和任何方面的內容,是因為在我們的意識和思維的深處,有著對該時期該方面內容約定俗成的劃分。失去了這種劃分,人就無法進行有意識、有目標的回憶,而只能聽憑記憶無意識的湧現。只有對過去內容進行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