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1/4 頁)
,把崗位當成自己生命成敗的全部。
人的生命至少有四層意義:與自己在一起的內心生活,與家人在一起的家庭生活,與同事在一起的職業生活,與朋友、社團、社交圈在一起的公共社交及社會生活。因此男人們尤其是社會中堅的成熟父親,應該樹立這個生命理想:個人生活目標、家庭生活目標、職業生活目標、社會參與及回饋社會目標。
傳統社會的男人把生命的理想全部寄託在職業夢想上,並透過職業成就的取得來獲得社會地位、財富,以贏得社會的承認和尊重。但在這個過程中,卻放棄和漠視了生命中很多其他重要的東西,比如自我價值、比如家庭生活等等。而現代意義的父親,應該非常清楚生命價值的組成,也更懂得如何堅守生命享受生命。
崗位角色和責任不是生命的全部,但是堅守崗位對男人來仍然非常重要。崗位工作是男人尤其是父親生命寄託體現生命價值的重要舞臺,男人在這裡贏得經濟和物質基礎、實現自己的職業夢想和更高層次的自我實現,男人們在工作中跟上和趕超時代的步伐和潮流,享受對推動社會的成就感,享受同事們帶來的生命緣分和樂趣,沒有事業沒有崗位角色沒有盡到崗位責任的男人,很難享受崗位帶來的一切,這樣的男人不僅陷入個人生活家庭生活的困境、也會陷入社會生活的困境。
這是一位農民父親的故事,農村的勞作也是一種職業,對一輩子務農的農人來說收穫一種近乎本能的職業,這位年過九十的祖爺爺級別的父親,卻同樣有著自己的堅持和對自己角色的堅守:
按他自己的說法,他出生於民國四年,即辛亥革命時期的1915年,現年94歲。他的三個兒子和親戚們,都很認同這個說法,族譜都這樣記載,鄉里鄉親也是這樣傳誦。但還是有人不肯相信,因為他現在身體硬朗還能荷鋤耕耘,在田間地裡勞作。平常人在這個年紀,基本上享清福去了。
老人年輕時讀過初小,那時能認幾個字、能算清年頭月尾的收入賬,就已經很不錯了,所以他多少算個有點知識的人,也很是懂得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加上鄉親們也樂意向他請教求助,在這個不大不小的村莊裡,說他德高望重並不為過。
因為多少讀過書識些字,他對孩子的教育比較上心。他那三男三女六個孩子還算爭氣,二兒子和小女兒兩個進入公家幹部隊伍,其餘的四家孩子雖在農村家庭條件都還不錯。他原本住著自己的祖屋,後來大兒子和三兒子合力共建一幢新磚房,兩個兒子苦苦相勸他才肯搬進去住。後來兩個媳婦生了些意見,老爺子看不過眼聽不順耳,一氣之下乾脆帶著比自己小八歲的老太太重新住回祖屋。後來三兒子一家遷居縣城,大兒子擔心兩個老人家單獨住畢竟不放心,再次請回父母來磚房住。
老人搬進磚房,跟大兒子約法三章:只在一起住,不在一起吃。兩個老人家自己開火單獨做飯,自己照樣種田種土,雖然老人六個子女早早就給父母生活費了,家人和村民鄰友都勸,年紀大了該享享福了,不用那麼幸苦,孩子又多又孝順經濟條件也不錯,又不是養不起你們兩個老人家。但老人還是信奉:自己勞動,豐衣足食,吃自己勞動的東西自在。老人還常常把毛主席“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放在嘴邊,教育晚輩,鞭策自己。依舊意興盎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常年累月幾乎不曾停歇。
多年的習慣堅持下來,不僅是他自己還有與他幾乎身影同行的妻子,兩個人的身體健康得讓人吃驚,除了一些小的傷風感冒外,他們幾乎整整一生都不曾打針吃藥。
第17節 職業帶給男人三大魔力(2)
九十大壽那天,兒孫五代同堂,親朋好友滿座,大家喜氣洋洋為老人祝壽。第二天,滿屋賓朋尚未離去,老人就背上鋤頭,要去給花生鋤土施肥,說前天花生沒有鋤完。滿屋兒孫苦勸不住,於是幾個孫輩自告奮勇願意幫忙,但老人婉拒不從。“這是我自己的事情,你們在這裡能幫我,你們不在這裡能幫我嗎?”老人的倔強讓孫輩們十分不解。
大兒子也年屆七十,長期在農村跟在父親身邊,瞭解父親習性。他對孩子們說:“你爺爺是種莊稼的,他看不得莊稼弄不好,莊稼沒長好,他認為自己沒有做好,沒有盡到責任。”他吩咐孩子們在家待著,自己幫父親背上鋤頭,提了些肥料,老兩父子前往地裡侍弄花生。
老人現在身體還算硬朗,天氣好身體舒服還是堅持下地幹活,動動鋤頭農具,用他自己的話說:“農民就是要種田,工人就是要上班,不管八十九十隻要能動,就要去種田種土,活著不做事那就要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