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部分(第3/4 頁)
的逃散的散,像外公外婆這樣有工作的也住在單位的宿舍裡,這大宅子裡竟是沒有一個嫡親的子孫。
那時候的住房緊張,偏生像他們這樣的大戶人家過去喜歡在宅子裡修些小園林池子假山什麼的,雖然雅緻,但抵不住勞苦大眾的如火的激情,三兩下就把那些亭子假山全給鏟了,小池子花圃什麼的也都給填了,搭搭建建愣是多整了好幾間房子出來。
後來落實政策辦理了產權確認,拿到了兩家宅院的產權證。可老人們過去一看自己生活多年的大宅子搭得亂七八糟,一個個氣得老淚縱橫。
這手上空有本產權證有什麼用呢?根據國家規定,除非當事人親自去老房子定居,否則對其擁有產權的房屋沒有直接的居住權,而且不可以出售該房屋產權,這意味著他們仍然不具備對這一故居的實質性支配權。
現在這兩個宅子作為政府的福利房租住給原老國企退休或下崗職工,數十年來都是象徵性地向房管局交納廉價租金,那裡的住戶也是居住多年了,有老有小,知道他們要來收房子就喊打喊殺的,一上門是女的罵,男的打,小孩哭,有的老人甚至威脅他們要吊死在老宅子裡,更別說讓他們回來定居了。
房管局說他們只有兩種選擇,一是委託房管局繼續代他們出租房屋,每個月則需向房管局交納遠遠超過實際房租收入的房屋管理費;二是從房管局手中收回該房屋的租賃權,則根據“房屋所有權的變動並不影響原房屋租賃合同的效力”的法律規定,仍然只能每月收取幾十元的租金,並且要自己負責房屋的修繕費用,總之這房子拿了還不如不拿,無論如何想把原先的住戶趕出去是不可能了。
老人們對宅子有感情自然想著儘量討回來,可年輕一代卻都無所謂了,每家生活都過得不錯,有事業有家庭,也不缺房子住,何必浪費那個時間精力去趟那灘渾水,搞得雞飛狗跳的,萬一真的弄出人命來不是更糟糕,為了那個亂七八糟的園子值得麼。
於是一個個地對老人們做思想工作,什麼安定穩定,大局為重,再加上幾個部門的人也沒人愛管這種吃力不討好的閒事,這種歷史遺留問題是最難解決的。
漸漸的老人們也都熄了這門心思,反正這宅子的共有人好幾個呢,沒必要他們一家來出頭。
但這一兩年福海市開始要做一個歷史文化街區的專案,這個街區中的宅院都是明清至民國時間福海名人的故居大宅,李、宋兩家也在其中,為了促進福海市的旅遊發展,政府下了大本錢,將原先住在老宅子裡的租戶全部異地安置了。
“說來說去還不是要我們捐錢。”李明萍不以為然地說。
“就是,我們自己的宅子自己沒法住,還要捐錢出來修好了,給別人看,我都不知道媽你那麼熱衷做什麼?”李明碧也不贊同地說。
“媽,你年紀也大了,自己的身體最重要,你是宋家的女兒,李家的媳婦,宅子的修繕事宜就讓那些嫡系子孫們去操心,你成天跑來跑去還不是為他人做嫁衣裳。”李明清雖不清楚這些細節,但最關心的卻是老人的身體。
“我是女人又怎麼了?你們舅舅和叔叔都在外地,我大哥也去世了,福海就我和你們父親兩個老人住過那兩座宅子,現在要修繕如初都要靠我的記憶,趁著還能動能做一些是一些,不然祖宗留下來的東西就這樣沒了,我和你們的父親百年以後怎麼有臉去見先人?你們這幾個小孩不幫忙,還成天只懂得說風涼話。”
外婆畢竟是舊社會過來的人,宗族思想還是根深蒂固,李氏三姐妹在紅旗下長大,下放農村,上山下鄉,做過插隊知青的她們對封建家庭的感情不深,對這種封建宗族思想也頗不以為然。
“唉,捐就捐唄,為這麼點小事惹外婆生氣做什麼。”現在的陳竹最不缺的就是錢了,只要能讓家人開心花一點小錢又算得了什麼,“外婆你要捐多少,我等會兒開張支票給你。”
“不是錢的問題,我們已經捐了一百萬了,”李明萍無奈地說,“問題是你外婆年紀大了,我們希望她多休息,這樣勞心勞力,對她身體不好。”
“既然外婆想做,我們還是支援她,保持好心情也有利於身體健康。”
“到底外婆沒有白疼你,三個女兒還不如我一個外孫女兒貼心,”外婆好不容易得到了支援,得意地笑了起來。
“但小姨說的也沒錯,無論如何身體才是最主要的,人不舒服的時候千萬不能硬撐,不要勉強……”
“這些我都知道,其實那邊也沒有那麼多事,因為前一段時間剛開始進行修復,他們沒什麼頭緒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