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部分(第1/4 頁)
一殺數萬人,殺的血流成河,才能弄清真相所在。
不過如果萬曆年間是洪武年間的政治生態,又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了。
歸根結底,還是文官勢大的同時,各地將門被壓制,此次京營之事,算是勳貴和將門的一次兇猛反撲。
只可惜,撲的不是地方,根本就不該如此。
“奠銀五百,再給五千兩,替黃大人贍養家小,他的兩個兒子可以一直讀書,不論是否有成,溫飽無憂。”
惟功臨行前,放下這幾千兩銀子,這在當時是難以想象的大手筆,在場的文官多半是和黃道瞻是同道中人,也是忍不住看的眼熱。
尋常京官,沒有數十年時間,不要想積攢起這樣的財富,如果坐不到京堂位置,數十年也攢不到這筆錢。
“這些銀子都是我順字行生息所得,並無貪汙舞弊所得,汝臨兄你可以放心了。”
臨行之時,惟功最後奠酒,終是落淚。
他還年輕,兩世為人都很年輕,一心要做一些事,感覺自己根基也夠了,實力也強了,不論人脈還是受信任的程度,還是財力,都足以做一番事業出來,此時此刻,當著一具冰冷的屍首時,想著數日之前,對方還在與自己言笑歡然,惟功不禁潸然淚下。
“此仇我替汝臨兄記著,我會查清楚。”
說完最後一句話說,惟功匆忙離開,他的清理工程雖然開展順利,還是牽扯了他大量的精力。
至於承諾,在他來這裡之前,情報局已經全面開展了。
黃道瞻被刺之後,王國峰被惟功罵得狗血淋頭。
無論如何,這是情報工作的巨大失敗,當然,惟功知道,這種會被誅連九族的謀刺一定是慎之又慎,不論是誰主持此事,想必都只有最親近心腹的人才會知道,事前不能得到風聲,也不能完全怪情報局。
但理解不等於可以不鞭策,如果只做能力範圍內的事,不尋求突破,情報局的作用就會十分有限。
惟功沒有教導王國峰他們具體的辦法,他相信情報局的部下們能自我突破。
“英少國公真是有情有義。”
“情義是一回事,有始有終有擔當,這是我所佩服的地方。”
“國朝勳貴自此有人矣。”
“於我朝以文馭武之道如何?”
“少國公說過,以文馭武並非祖制,太祖和永樂到仁宣年間,都是文武並重。”
“雖然感覺少國公十分親切,亦想追隨他做一番事業,但聽到這樣的話,心底裡還真不是滋味啊。”
在惟功離去之後,在場的文官們議論紛紛,他們的心底裡感覺很複雜,一邊感覺到了惟功的有擔當和情義,還有充沛的財力及決心,加上少國公的身份和皇帝倚重,這樣的人將來肯定會是了不起的大人物。
哪怕他們是文官,但現在都是主事和給事中,御史一類的小官,若想出頭,並非那麼容易,攀上一顆大樹,將來仕途可能一帆豐順。
但惟功勳貴武官的身份,還是使得他們心存顧忌,議論之時,這就是最大的阻礙。
“我輩但秉承直道而行,所為皆濟國利民,又何論文武?”梅國楨自己就是文武雙全,對這些好友知交們的顧慮,十分不以為然,他大聲道:“少國公是心存丘壑,一心報國的人,他是勳臣,武將,我等讀書至今,胸懷抱負反而不如,這種時候,還抱著文武之見不放,東華門外唱名而出的驕傲,就是如此麼?”
所謂東華門唱名而出才是值得驕傲,才是好漢,這是宋朝宰相韓琦的名言,韓琦要殺大將狄青的部下,狄青求情,說道此人是殺西夏人的好漢子,韓琦則以梅國楨的話回應,直言進士才稱得上是好漢,普通軍漢,哪怕殺敵再多,地位再高,在文官眼中,不過是一條狗一般看待。
自藩鎮禍亂後,宋人撥亂反正太過,過於壓制武人地位,韓琦的論調十分偏激,偏壓的狄青無話可說,後來狄青成為武將身份的樞密使,更被朝野所有的文官所攻,最後心力交瘁,鬱鬱而終。
大明自土木堡之後,文武並重的格局產生了變化,京營的衰弱,一方面是勳臣和武將損公肥私,罔顧法紀,另一方面,當然也是文官抱殘守缺,將武將死死壓住。
在場的人,都是與黃道瞻交好,年紀也不大,被梅國楨這麼一激,呂坤第一個道:“好,克生說的對,只要有利於國,何分文武?出將入相,才是真正的本事。”
“大話你可說出來了。”梅國楨笑道:“教你們騎射,可別推三阻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