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1部分(第2/4 頁)
沿城四周有不少草房,也是歪斜破爛,十分的不成模樣,天剛剛下過雨,城中的街道上汙水橫流,城外的土地泥濘不堪,到處是垃圾和燻人的怪味臭氣,那些朝鮮人面目削瘦,兩眼無神,在軍隊對峙的時候,還有不少人在地上翻撿垃圾,應該是城中的流民乞丐樣的人物。
哪怕是幾百年後的朝鮮,清軍將領聶士成在朝鮮的記聞,也是和眼前的情形差不多。
這個國家,真是貧弱到了極處!
怪不得朝鮮在壬辰倭亂的暴發之初,八道國土兩個月就丟了七道,王京漢城瞬間被破,這種國力和軍隊,怎麼能擋得住二十萬虎狼之師?
最叫郭宇等人詬病的就是朝鮮的兩班制度。
朝鮮說是小中華,但中國的弊病就學的全,別的東西只是學了個皮毛,也就衣飾書法學的很象而已,象他們的官員不分文武,全部得出身一千多個家族的兩班貴族子弟才能擔任,如果出身只是中人,也就是貴族妾侍所生的庶子,就只能擔任下層官職和吏職,如果是良人,就沒有什麼機會出仕,只能從事各種行業,如果是賤民,那就只能在地獄裡掙扎了。
第898章 拒絕
兩班子弟有單獨的聚居區,有大量的土地奴婢,彼此婚姻相聯,不能從事商業等各種行當,只能自小就研習儒學,為將來當官做準備。
品階之家,一出生就決定了將來能做到什麼樣的官,低品家族能力再強,也不能為上職,上品之下的出身,哪怕是頭豬也能身居高位。
這樣的制度,其實就是和中國南北朝時期的門閥制度是一樣的,可以說是人類各種制度中最差的一種,哪怕是皇帝獨裁或是軍政府,沒準還能出個聖君或是強力有為的將領,而這種兩班制度,只能一代一代的爛下去,徹底的逆淘汰而已。
中國已經棄之不用的糟粕,在朝鮮卻是被頑固的繼承了下來,一直到朝鮮被日本亡國,兩班制度仍然繼續存在,使這個國家沒有絲毫的還手之力,以朝鮮幾百年和平發展的情形,在國力上弱到連幾百人的皇宮衛隊都養不起的地步,兩班制度,實在就是罪魁禍首了。
眼前這韓克誠,身為一道兵使必定是兩班出身,哪裡能看的起純粹的武夫,哪怕對面是明朝的精銳官兵,這韓某人仍然是一臉的傲氣,下巴也是高高抬起的模樣。
倒也不怪他這般模樣,朝鮮向來是對明廷恭謹,二百多年下來,明朝對這個藩國也是十分信任,各種待遇都是在各藩國中拔尖的,回賜也十分豐厚,兩國之間的使臣也是一年中有數次往還,朝鮮君臣也浸染了明朝的習氣,輕武人而重文官,特別是能詩文的才會被敬重,象郭宇這種一身武將習氣的黑大個兒,就算是明朝邊將,韓克誠也不會將他放在眼裡的。
第三獵騎兵千總部是奉命前來與朝鮮咸鏡道溝通,希望雙方展開一定層次的合作。當然不可能搞的太大,畢竟涉及到兩國外交,另外還有軍鎮擅自與境外勢力勾結的麻煩,是以這件事只能由郭宇這個千總一級來搞,必須將事情做的十分隱秘。
最終的目標當然就是給咸鏡道提供一定的幫助,惟功記得壬辰倭亂時咸鏡道還是給日軍帶來了不少的麻煩,在小西行長被擊退之後,北方蜂擁而起的朝鮮義軍,主要來源就是民風彪悍的咸鏡道為主。
如果能使咸鏡道的力量變大一些,給日軍制造更多的麻煩,未來明軍在朝鮮打起來也可能會更加順利一些。
整個日本侵朝戰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段就是壬辰倭亂,日軍十個軍團,加上水師和沿各島和日本本島的足輕守備部隊,一共三十萬人,直接侵入朝鮮領土的就有近二十萬人,最先抵達漢城的是小西行長部,最先打到咸鏡道的是第二軍團的加藤清正部,在當時朝鮮除了有限的一點領土外,幾乎全境淪喪。
咸鏡道這裡,會寧福寧五城也是瞬間丟失,官兵也是損失的乾乾淨淨,咸鏡道的官兵還是沿森林山脈守備女真的有戰爭經驗的軍隊,如果領兵者稍有才能,應該不至於失敗的那麼慘,如果軍需物資再充足一些,也很有可能會守住幾個城堡,給日軍帶來不小的麻煩。
加藤清正也是惟一一個領兵進入大明領土的日軍將領,在攻下會寧五城後,加藤率五千精銳越過圖們江,進入中國領土,後來李如松入朝,加藤才狼狽不堪的從密林裡又跑了回去,若叫這廝繼續往前,便是可以掃蕩到建州女真地界的腹地了。
以惟功的記憶來說,加藤清正部是軍紀最惡劣的一部,每克一城必定屠城,一殺便是數萬人,第一次侵朝戰事,日軍是想速戰速決,同時瓜分朝鮮和中國的領土,其餘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