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頁)
傳說時代,有個以有熊(今河南新鄭)為基地的強大部落,酋長姬軒轅是智慧的化身,他率領族人先後戰勝神農和九黎兩個部落之後,名聲大震,被眾多弱小部落酋長公推為部落聯盟首領,尊稱他呌做黃帝,被視為中華民族的祖先。
據說黃帝是個半人半神的人物,他天生異稟,在襁褓中就會說話,長大後智勇過人,勤勉通達。到了談婚論娶的年令,巫師占卜尋訪到西陵氏的女兒嫘祖,她五歲就發現養蠶,十歲摸索紡織,也是一位聰明絕頂的姑娘,二人十分般配。當時西陵氏活動在中原大地的腹心後來稱做大梁的地方,黃帝親自上門迎娶。
二人成婚後相得益彰,黃帝在嫘祖協助下很快統一了黃河流域,制禮儀、施教化、創立法、規典章,使治下的百姓遵紀守法,安居樂業。
軒轅黃帝和嫘祖有三個兒子,長子玄囂多謀善斷,留守基地,協助父親治理天下;三子已摯英勇善戰,統兵在外,鎮守邊界;只有次子昌意不文不武,默默無聞。
這時人類正從矇昧時期向原始文明過度,有巢氏構木為巢,人們始從穴居逐漸轉向巢居;燧人氏鑽木取火,教人熟食,人們從用自然火發展到人工取火;伏羲氏教民結網,從事魚獵畜牧;神農氏製造耒耜工具,開展農業生產;炎帝曾嘗百草,始有醫藥……但這些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人們希望有更多的發明創造,適應大自然而更好的生存。黃帝順應民心,身體力行,大力倡導所有臣民在各個領域有所發明,有所創造。一時間全面開花,碩果累累。負責結繩記事的史官倉頡創造文字,大臣隸首發明算術,啟發民智;大臣容成創造曆法,歲月有序;至於他本人的發明創造就更多了,從樂器到陶具,從兵器到陣法,應有盡有,難以數計,給人們的生活和生產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玄囂、已摯對此很不以為然,認為當務之急是開拓彊土,征服不歸順的部落,去搶掠更多的糧食和財物,才能讓自己人過上好日子。他們打著熊的圖騰率兵到處欺負鄰近弱小的部族。只有昌意對此產生了強烈的興趣,每有一項發明他都如飢似渴地去學習掌握。熟能生巧,常常發現它的不足之處,加以完善,更加實用,受到人們的歡迎。
由於生產和生活的需要,人們走出洞穴爬下樹巢,更多的時間活動在平地上,沒遮沒遮,極易受到猛獸的攻擊。加上風吹雨淋,疾病侵襲,生命非常脆弱。一次,昌意出去狩獵,正碰上狼群圍攻一位少女。那少女多處受傷,卻毫無懼色,揮舞棍捧英勇搏鬥。在這危機時刻,昌意一箭射死了頭狼,驅散了狼群,救了那少女。
那少女叫俊依,相貌平常,卻極其聰明,就連她身披的獸皮也與眾不同,剪裁合體,飾以花草,分外好看。原來她看到人們赤身露體,容易受到外界的傷害,也很不雅觀,便把獸皮剝下來做成衣服,穿上護體。人們有樣學樣,很快便成了時尚。絲綢出現了,因數量有限,只有酋長、大臣及其親屬才能享用。絕大多數人仍然就地取材,以獸皮為衣。二人志同道合,一見鍾情,很快結成夫妻。
小倆口永遠不會忘記那次使他們相識的狼群遇險,死裡逃生,深知別的人就不會那麼幸運。心想如果能在平地上造起一座座堅固的洞穴,供人們的躲避野獸,睡覺休息那該多好呵。二人想到了便動手去幹。
他們首先把想像中的物體畫成圖案,然後到處搜尋各種可能有用的材料。石頭、樹幹、茅草、泥土堆集如山,二人便開始了試驗。
二人先用石頭和泥土堆砌成立體的牆壁,四面牆壁圍成一個堅固的掩體,完全可以阻擋野獸的攻擊。又在可供出入的方向開口設定了門,並在高處挖了幾個窟窿,可以透光透氣,就是後來的視窗。再用樹幹做支架,鋪上茅草,便可遮避風雨。開始搞成平頂,仍然漏雨,幾經摸索,改成拱頂,雨水可以順兩邊斜坡流下來,難題才得以解決。
二人試驗成功,又發現適用的石頭很難找,這個發明便不實用,也很難推廣。經過無數次的失敗,二人找到一種粘性很大的泥土,捏成團曬乾後,比石頭還要堅硬。便有意識地用這種粘土滲水和泥,製成需要的形狀,彷照製作陶器的方法,放在火上烘烤,燒成了磚。有了磚,他們的這項發明才算大功告成。
小兩口造好一個自已滿意的樣板,便請父毌前來觀看。黃帝和螺祖看了他們的發明,非常振奮。
黃帝問:“你們的創造有名字嗎?”
昌意搔著頭皮說:“俺倆一門心思把它造出來,那裡有功夫去起名字呀。”
俊依說:“請父王給它起個名字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