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3/4 頁)
道:“軍無戲言,當場兌現。”
校場上登時安靜下來,靜得掉根針都能聽見,將士們斂聲屏息,單等狄青擲寶的結果。
狄青大步上前,端起托盤,猛地向上一拋,銅錢如同天女散花,在空中飛舞,瞬間一陣錢雨,散落在點將臺上。
幾位將士代表上前驗看,奇蹟發生了,一百枚銅錢朝上的全是“皇祐通寶”四個大字,一再檢驗檢視,朝上的無一枚是圖案。代表們始則驚異,最後大聲宣佈:“蒼天顯靈,儂智高必敗,平叛必勝!”
將士們心潮澎湃,信心倍增。校場上登時戰鼓齊擂,歡聲雷動,誓師出征。
狄青又命親信把一百枚銅錢組成“天定必勝”四個大字釘在木牌上,待大軍凱旋之日,再來祭天答謝。
狄青深知兵貴神速,一方面嚴密封鎖訊息,一方面日夜兼程,大軍來到賓陽前線,連夜奇襲崑崙關,叛軍尚在睡夢之中。狄青很快收復了邕州,平定了叛亂,只有儂智高隻身潛逃,不知所終。
禁軍班師回朝,狄青才揭開了擲寶的秘密;原來他為了鼓舞士氣,特地請工匠連夜秘密製作了一百枚銅錢,兩面一模一樣全是文字,所以無論誰來拋怎樣拋,其落地的結果都是一樣的。將士們恍然大悟,沒人責怪元帥欺騙他們,反而敬佩狄青機智多謀,略使小計,就提前決定了這場戰爭的勝負,不愧一代名將。
狄青平叛有功,被提拔為樞密使,全面主持朝廷的軍事。由於他在禁軍中享有崇高的威望,一些嫉恨他的高階將領便散佈流言,說他懷有野心,陰謀篡位。不久,他便被朝廷撤職罷官。他離開了軍隊,鬱鬱寡歡,不到五十歲就死在東京家中。百姓為了懷念狄青,就把他故居所在的衚衕稱做寶定巷,後來訛傳死保定巷,“狄青擲寶”的奇聞軼事也流傳至今。
連 中 三 元
北宋年間,東京皇城東華門附近有條不起眼的衚衕,因為居住的大多數是名不見經傳的下九流,小街連個正式的名字都沒有。這些小商小販雖然生活貧苦,但無不望子成龍,希望自己的孩子“學而優則仕”,平步青雲,光宗耀祖。所以他們勒緊褲腰帶,也要供孩子讀書,參加科舉,改換門庭。可是,自開國以來,幾屆科考,本街考生一直榜上無名,全街的人都覺得臉上發燒,抬不起頭來。
這天,父老鄉親們聚集在一起,又議論起這事,七嘴八舌,牢騷滿腹。有人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咱們的孩子還是承傳父業,引車賣漿,養家餬口吧。”
有人說:“咱這條衚衕風水不好,出不了貴人。”
還有人說:“都怪咱們的孩子笨頭笨腦,不是讀書的料。”
也有人不服氣:“只要功夫真,鐵杵磨成針。我就不信這個邪,只要孩子拼命努力,時間長了總會冒出個人尖子來。”
一位鬚髮皆白、德高望重的長者語重心長地道:“不是咱街的風水背,不是大夥生來命不濟,也不是咱們的子女生來笨,也不能怪他們不努力,依我看,只怪沒有名師來傳授,累死學生也難出頭。名師才能出高徒嘛,咱們過去請的都是不入流的老師,怎麼會教出好學生呵。”
他的話引起了全街居民的共鳴,決議共同集資,公推老人到嵩山書院,重金禮聘名師。
豫西嵩山書院是宋朝著名的高等學府,人才薈萃,名士如雲,桃李滿天下,譽滿神州地。白髮老人來到書院,精挑細選,聘請了一位名叫嚴如山的學者,來到東京無名小巷執教,附近一些豪門望族,仰慕他的名聲,也把子弟送到他的門下。
這位先生,人如其名,對學生要求非常嚴格,所有學生集中食宿,雖然家門近在咫尺,非節日放假也不準回家探望;無論貧富貴賤一視同仁,哪怕家財萬貫,嚴重違犯學規者,堅決除名;即使赤貧如洗,只要成績優良,他同樣關懷備至。更兼他滿腹經綸,口若懸河,傳道解惑,熟而能詳,那些莘莘學子欽佩之至,勁頭十足,頭懸樑,錐刺骨,刻苦攻讀,學業突飛猛進。鄉親們耳聞目睹,無不歡欣鼓舞。
當時的科舉分鄉試、省試和殿試三級選拔人才。這年秋天,在各州舉行的鄉試中,嚴如山喜愛的一名叫周勤學的弟子表現突出,拔了頭籌,中舉的就更多了。鄉親們心花怒放,紛紛前來祝賀,嚴如山臉上卻沒有笑容,指著學生們說:“這實在算不了什麼,我對他們的期望更高。”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正當弟子周勤學一心向上時,突然家中發生了重大的變故,他的父親是個賣油茶的小販,日夜操勞,省吃儉用供他讀書,積勞成疾,一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