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3/4 頁)
,如今連隔宿之糧也沒有了。”
金兵一聲怪叫:“哈,你休想糊弄老子!我早摸清你的底細了,你家世代為官,家財萬貫。”
姑娘冷笑道:“不錯,我爺爺曾封侯拜相,我父親也是朝廷命官,可他們一肩明月,兩袖清風,忠君愛民,一塵不染。他們去世後,家中一貧如洗。”
金兵指著石碑冷笑道:“天下沒有不饞嘴的貓!這上面刻的當官的哪有不刮地皮的?”他拔出腰刀,架在姑娘脖頸上,喝道:“快說!你是要錢還是要命?”
姑娘慘然道:“覆巢之下,豈有完卵;亡國之女,任人宰割,哪裡有理可說?”她柳眉倒豎,怒火中燒,指著金兵的鼻尖罵道:“你們這群衣冠禽獸,殘害我大宋子民,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罄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我死後化為厲鬼,也要找你們報仇雪恨!”
金兵回過神來,嘴角閃過惡毒的嘲笑:“給你一刀太便宜了。你這麼仇恨我們,我將你帶回金國賣到妓院裡,供我們金人玩樂。”說著就牽馬來馱姑娘。
姑娘臉色蒼白,仰天長嘆:“天哪,你為啥不睜開眼看看啊?我爺爺權知開封府,解民倒懸,名垂青史,難道他的孫女就該墮入青樓賣笑嗎?”她滿腔悲憤,以衣袖遮面,一頭向石碑撞去。這時,從人叢中衝出一位老人緊緊拽住姑娘。
姑娘痛苦地說:“老人家,你為何不讓我去死呢?”
老人指著知府碑問道:“請問貴祖是碑上哪一位?”姑娘目光飛快地掃了一遍石碑上的名字,輕輕搖頭。
老人指著碑上中間凹處:“莫非在這裡嗎?”
姑娘近前仔細觀看凹處,依稀分辨出一個“包”字,頷首道:“對,包拯是我祖父,我叫包媛。”
原來,北宋末年朝廷*,官場黑暗,東京百姓非常懷念包青天,經常來到知府碑前撫摸包拯的名字。你來摸,我來摸;朝也摸,晚也摸;月月摸,年年摸;天長日久,竟然把石面摸成了個坑,包拯的名字也磨損得模糊不清了。
老人激動萬分,朝包媛深深一揖:“忠良之後,可欽可敬。姑娘放心,我們一定救你出火坑。”
包媛望著四周面黃肌瘦的老弱婦孺,眼淚花花,叫了聲“鄉親們”,便昏迷過去。
這時,金兵氣勢洶洶地掂著麻繩要來捆綁姑娘,老人忙讓兩個婦女照看包媛,自己迎上前朝金兵施禮:“請將爺息怒,莫和她一般見識。”
金兵哪裡把這老頭子放在眼裡,一把推開他:“老傢伙活得不耐煩了,少管閒事。”
老人賠笑道:“俗話說,牛不喝水不能強按頭。這姑娘性情剛烈,萬一有個三長兩短,將爺豈不雞飛蛋打、人財兩空?”
這話正敲到金兵麻骨上,他眼珠一轉:“你說怎麼辦好?”
“請你先到我家歇息,靜候佳音,我來勸勸姑娘。”
老人把那金兵穩住,回到石碑前,包媛甦醒過來,眾人七嘴八舌攛掇她乘機逃跑。
姑娘臉色一寒:“如果危難之際只顧自己安危,連累諸位父老鄉親,九泉之下,我也無顏去見祖父英靈。”
老人心中暗自稱讚姑娘頗有乃祖遺風,上前拱手道:“大家莫急,請聽我肺腑之言。如今兵荒馬亂,鄉親們自顧不暇。可是,包青天的骨肉今天遇難,咱們非管不可,現在只有一條路,向全城募捐,搭救包媛。”
為包公孫女贖身的訊息飛快傳遍全城,百姓們很快就湊齊了百兩黃金,使包媛虎口脫險。
包媛保全了貞節,又獲得了自由,萬分激動,跪在雪地上對天遙叩,感謝全城父老救命之恩。眾人公推老人把她護送出城,回廬州(今合肥)老家。
臨行之前,姑娘深情地撫摸著石碑上刻有包拯名字的凹處,思緒萬千。老人指著知府碑,語重心長地說:“請鄉親們保護好這通石碑,傳之後世。要讓以後那些當官的知道,哪個優,哪個劣,老百姓心裡都是雪亮的。辦好事的,留芳百世;缺德壞良心的,遺臭萬年。”
太 湖 石
宋徽宗政和年間,趙佶聽了道士“把京城東北隅增高,可多子多壽”的鬼話,不惜揮霍國家大量的財力物力,費時數載,在皇城東北方營造艮嶽,又名萬歲山。這座平地而起的人造假山,方圓十餘里,分兩道嶺,重巒疊嶂,樓臺亭榭,奇花異石,宛若仙境。這座御花園浸透了江南百姓的血和淚,也為北宋滅亡埋下了禍根。後人曾在一幅描繪艮嶽的圖畫上題道:
萬歲綱船出太湖,九朝膏血一時枯。
阿誰種下中原禍,猶自昂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