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部分(第3/4 頁)
劃周密,行動快如閃電,在短短的五日內就全殲了北部沙漠的駐軍,根本就沒有人出來傳信。
而朝廷之所以能收到叛亂的訊息,還是因為方中哲已經帶著近兩千軍隊殺到了位於平原區的南明軍駐地中,當地駐軍被突襲,小部被殲,大部投降,只有少數幾個人逃回去送信。
方中哲叛軍起亂,朱允炆這下終於明白這是怎麼一回事了,使館區那些人擺明了是跟叛軍一路的,不然也不會如此包庇叛軍的家人,說不定叛軍就是大華民國那些人扶植起來的。
朱允炆想清楚了這一層,氣得直摔桌子,同時也急得跳腳,他自己自己的實力,如果大華民國真的與叛軍是同路人,那他不用打了,敗局已定。
為了不被人裡外夾擊,朱允炆馬上派人去找特使徐欽,他想先問清楚大華民國方面的態度,最好是能先穩住大華民國,好集中力量先幹掉叛軍,攘外必先安內嘛。
面對親戚的召喚,徐欽並沒有應約而來,而是派人給朱允炆送了一份外交文書,表明大華民國不干涉他國內政的立場,同時也希望南明政府能妥善處理叛亂事宜,以避免大規模流血事件發生。
收到這一份打官腔的外交文書,朱允炆不由得暗罵大華民國是即要當**又要立牌坊。不過這一份文書也讓他略微定心了,因為大華民國方面沒有出兵南洲的打算,這就意味著他只需要集中兵力對付叛軍就行。
六月十六日,朱允炆派出親信大將馬溥領兵一萬前去平叛。方中哲聽說大軍要來,與手下的幾個部將一合計,就決定將軍隊打散分成三部分,分別向西面、西南和北面退避官軍的鋒芒,畢竟他們手上的兵不多,槍支雖然有一千多條,不過彈藥已經不多了,與官軍正面衝突肯定是勝多敗少,用游擊戰才能有勝機。
義軍分散撤退到荒原中,馬溥帶領的大軍撲了個空,為了不至於無功而返,只能分兵去追擊,雙方在空曠的荒原上玩起了捉密藏的遊戲。
義軍方面雖然人少,不過可氣的是,他們不是在半道上設埋伏打黑槍,就是摸黑偷襲官軍的軍營,而且最氣人的是,他們總是放完一槍就跑,根本就不與官軍糾纏,官軍如果去追,半道上肯定還會中埋伏,搞得官軍灰頭土臉,追也不是不追也不是。
就這樣,雙方在荒原上纏鬥了十幾天,官軍方面兵多,又因為深入內地,加上運糧隊時常被神出鬼沒的游擊隊打劫,軍需補給漸漸不支,軍隊士氣大降,平叛軍陷入了進退兩難的泥潭之中。
七月初,被游擊戰術蹂躪得苦不堪言的一支官軍千人隊終於在荒原中遇到了大股義軍。所謂仇人相見分外眼紅,雙方二話不說就開打,一千官軍與約三百義軍在荒原上對沖。
可官軍還沒衝到義軍的面前,就聽到一陣槍聲大作,陣前的數十人應聲落地,而義軍也趁官軍慌亂之機一勒韁繩,開始向後奔逃,邊逃還邊向後放槍,一些追擊的官兵被擊落馬下。官軍將領一看不對勁,就下令軍隊停止追擊,先穩住陣腳。
官軍一停下來,義軍又反撲過來,遠遠地對著官軍放槍,就像是一群討厭的蚊子追著人虰血,這種你進我退,你退我進,你疲我打,你逃我追的搞法,實在是讓人噁心,卻又無可奈何,因為義軍用的槍射程遠達四百米以上,坐下又有戰馬,再加上他們是輕裝上陣,在速度上與射程上都佔優,真是玩你沒商量。
第478章 捨得(十三)
南洲正在鬧哥命,大小東號終於離開檀香山群島,向東跨過茫茫太平洋,最終抵達一片美麗的新世界。而太平洋果然不負其名,大小東號在海上航行這麼久,一直和風靜lang,沒有遇到什麼風險。
大東洲的地形比較奇特,東西兩邊是高山,中間才是平原,特別是西部沿海地區,有一座被命名為定西嶺的大山脈,這座山脈從北向南綿延整個大東洲,擋住了東進平原地區的陸路線,可以說,大東洲的西海岸並不是一個理想的登陸點。
正是鑑於有大山脈阻隔,萬磊在選取登陸點一事上十分用心,將過對沿海地貌、氣候、自然資源與礦產資源等諸多條件的綜合考察,終於在六月末決定把登陸點定在大東洲南部地區。
其實,大東洲的命名是萬磊一個人敲定的,而他也把大東洲大致分成十二個分割槽,以儒家五常:仁義禮智信和大學七證:知止定靜安慮得冠命,而大東洲南部的大片區域被定名為仁州,仁州西北部那一片狹長的沿海地帶被定名為義洲。
大小東號的旅客並非都在仁洲上岸,萬磊為了兌現對原琉球國王武寧的承諾,把義州交給了從原琉球國的隨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