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部分(第3/4 頁)
。”
“是,官家。”周公公恭敬道。這周公公對我從來是恭順有加,可我總覺得有些異樣。
“小七。”
“官家,小的在。”
“傳何基,文天祥,陸秀夫三位崇政殿講學一併到御書房。”
“是,小的這就前去。”
我匆匆忙忙吃完中飯,來到御書房。
“草民沈逸秋參見皇上,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
我扶起沈逸秋:“沈先生,平身。”
“謝皇上。”
“藍羽,路上順利嗎?”
“回陛下,雲仲飛一路小心謹慎,極其順利。”
“恩,很好,藍羽你先下去吧。”
沒多久,小七帶著何基等人也已到來。
“先生。”沈逸秋一眼就認出滿頭白髮的何基,執後輩之禮,“逸秋給先生行禮,先生一向安好?”
何基愣了愣,才興奮道:“是逸秋啊,好,好,轉眼十多年不見了,老夫還是聽陛下說到,你一直在會稽。”
“是啊,會稽鄉下山清水秀,是處好地方。”
我等兩人寒暄完畢,說道:“各位,都坐下說話,朕今日叫你們來,是要合計下這大學之事。”
何基道:“請陛下明示。”
“自古以來,天下學子只有科舉一條道路,而且所學盡是四書五經,嚴重忽視了自然物術,既不利於百花齊放,也不利於各行各業的均衡發展,因此朕打算在科舉之外增加一種模式,這就是大學。其作用朕以前也講過,一是研究,二是培養人才。朕打算將貢院改為臨安皇家大學,暫時隸屬皇室,日後朕會在現有的七部外增設教育部,到時再將其轉入教育部治下。何愛卿,沈先生,朕任命你二人為大學正副校長,為我朝培養後學人才,二位先生意下如何?”
“臣遵旨。”
“草民遵旨。”
“好,朕首先來說說學校科目設定事宜。”
我喝了口茶,潤潤嗓子繼續道:“臨安大學以自然科學為主,朕的看法是先期分為以下七大系別,文學歷史類,農業植物類,數學類,機械物理類,化學工程類,天文地理類,醫學類。”
我本來還想設立商業系,但一想到根本沒有這樣的教授,只得暫時作罷,我將這幾類學科詳細作了解釋,沈逸秋相對其餘幾人的反應,快了許多:“皇上的分類法也算是開天闢地了。”
陸秀夫也讚道:“這大學的構思就已經是匪夷所思了,臣還是那句老話,陛下神人也。”
何基道:“陛下,這有些顛覆自古以來的學問,真可謂前無古人,老臣敢問,自然科學如此重要嗎?”
我笑笑道:“何愛卿,朕以農具為例,遠古時期以石器為主,後來發展到青銅農具,再到現在的生鐵農具,是不是使得農民的生產力大大提高呢?這就是冶煉技術促進了生產的發展,而冶煉技術正是屬於自然科學,未來也許還會出現某種機器,代替現有的手工農具,這些類似的發明創造,其基礎就是自然科學。”
文天祥道:“陛下的例子十分恰當,遠的就如造紙術的發明,給天下學子們帶來了極大的方便,近的就如最近新出來的放大鏡,使視力低下的老年書生也能夠清晰地讀書識字,這就是發明創造給人類帶來的進步。”
“這倒是,老夫現在也在用放大鏡看書,的確方便了不少。”
“恩,傳統的四書五經不能放棄,老祖宗留下的東西要繼承,但更要有所創新,時代在變化,人的觀念也要隨之改變,這就叫與時俱進。朕設立這所大學的目的主要就是想改變讀書人的思維方向,逐步引導他們向多元化發展,如此才能出現真正的百花齊放,簡單而言,朕的意思就是,科技乃生產力發展之本,也是強國之本。”
從歷史的發展來看,歐洲正是透過一系列的科技革命,一舉超越了眾多文明古國,走在了世界前沿。相反,中國卻是越來越趨向保守,在所謂的四大發明後再無突破性的創舉。
何基點點頭道:“老臣略微有些明白了。”
馬廷鸞,何基都是飽學之人,儘管何基年長不少,卻不似馬廷鸞迂腐固執。
“大學首批學員以每個系別招收二十人,考試方式可以區別於科舉,朕以為最重要的一點是招收的學員必須熱愛他們所報考的專業,比如數百年前的天文學家和數學家祖沖之,正是因為其對於天文學,數學的痴迷才取得巨大成就,具體辦法由你們二人商議後提出。大學的學制暫定為三年,第一年不分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